[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萃取器从溶液中萃取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50927.5 | 申请日: | 2014-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32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发明(设计)人: | 常军;彭金辉;陈景;张利波;叶乾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3/40 | 分类号: | C22B3/40;C22B58/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撞击 旋转 填料 萃取 溶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萃取器从溶液中萃取铟的方法,属于铟冶炼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铜、铅、锌、锡等有色金属冶炼时会产生大量的含铟烟尘,甚至高炉炼铁时产生的瓦斯泥都含有一定量的铟。由于铟的价格十分昂贵,所以从这些物质中回收铟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减少三废的排放,而且具有极大地经济价值。
萃取和反萃过程是铟冶炼过程的重要环节,在铟萃取过程中,常用酸性含磷萃取剂,如P204、C923等,国外也有使用TBP、TOA等。所用到的萃取设备有混合澄清槽、塔式设备和离心萃取器。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210589311.7公开了一种富含亚铁的氧化锌上清液的萃取提铟方法。该专利使用混合澄清槽作为萃取器,此萃取器内两相传质接触面积和传质系数较低,故而其萃取效率低,同时存在溶剂滞留量大和共萃严重的弊端。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010566828.5公开了盐酸体系中铟的分离回收方法。该技术方案是采用混合萃取剂三级逆流萃取铁,然后用2~5mol/L盐酸两级洗涤有机相中夹带的少量铟,洗液循环使用,待其铟含量提高后转至浸出液回收铟,再用1~4%草酸和1~2mol/L盐酸混合溶液三级逆流反萃铁;所得萃余液中铟用混合萃取剂5级逆流萃取,用1~3mol/L硫酸5级逆流反萃铟。该方法流程冗长,萃取级数多,萃取剂耗量大。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910059918.2公开了从锌湿法冶炼废渣产生的氧化锌中提取铟的工艺。该技术方案中,以Cyanex923与204混合液作为除杂后富含铟的溶液的复合萃取剂进行多级离心萃取,再用3mol/L盐酸和2mol/L的氯化锌混合液作为反萃剂。离心式萃取器在级效率上有所突破,但在制造和安装方面要求苛刻,其适应性差,设备费用与操作费用较高,有机相夹带严重。
采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萃取器从溶液中萃取铟的时,物料的混合是连续过程,且物料的停留时间极短,这样,达到相同的混合效果时,能耗低于传统的搅拌设备。同时,IS-RPB适用范围大,对物料的特性如黏度、密度等没有特殊的要求,在IS-RPB内,液滴的平均直径小于0.2mm,从而使得两相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混合与传质效果好,无残留。这些对萃取单元的传质过程是非常有利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萃取器从溶液中萃取铟的方法。该方法在萃取铟的过程中可降低萃取剂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分离效率,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采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萃取器从溶液中萃取铟的方法,所述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萃取器中将含铟溶液与萃取剂撞击交互混合进行萃取过程得到负载铟有机相,负载铟有机相继续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萃取器进行反萃获得铟产品和空载有机相,空载有机相作为萃取剂返回到萃取过程中。
所述含铟溶液为烟灰酸浸液、高炉瓦斯灰酸浸液、氧化锌烟尘浸出上清液的硫酸或盐酸体系溶液。
其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将含铟溶液与萃取剂由计量泵按照流量比为(1.5~5):1输送至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萃取器中各自通道中,在通道出口两相以1~5m/s初速撞击交互混合并在填料床上强化传质进行萃取过程得到负载铟有机相,在此过程中控制有萃取机相和含铟溶液水相的接触时间<1s,超重力因子为50~120,填料孔隙率为0.85~0.95,比表面积为3500~4500m2/m3;
(2)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萃取器向步骤(1)得到的负载铟有机相中加入负载铟有机相0.5~2倍体积的盐酸溶液进行反萃获得铟产品和空载有机相,空载有机相作为萃取剂返回到萃取过程中。
所述步骤(1)萃取剂为P204、P204和Cyanex923与磺化煤油任意比例的混合有机物。
所述步骤(2)的盐酸溶液浓度为2.5mol/L~4mol/L。
所述步骤(2)得到的空载有机相经循环5~10次后采用硫酸-草酸混合溶液洗除空载有机相中积累的铁。
上述铟单级萃取率和反萃率>90%,杂质萃取率<5%,有机相中累积铁洗除率>99%,实现了铟与杂质元素的高效分离,极大延长了萃取剂的有效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509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