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防风装置及设有该防风装置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52655.2 | 申请日: | 2014-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00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小滨纪宏;陈利芳;陈泓屺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B60R1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100004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防风 装置 设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抑制汽车蓄电池温度上升的防风装置及设有该防风装置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升级需求,汽车上各种现代高科技设施在不断增设,从而造成汽车辅助性用电不断加强。
蓄电池作为汽车主要辅助电源,是汽车必不可少的部件之一。蓄电池是由正负极板、隔膜、壳体、电解液和接线桩头组成,其放电的化学反应是依靠正极板活性物质和负极板活性物质在电解液(稀硫酸溶液)的作用下完成。蓄电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发动机在起动时,由蓄电池向起动机和点火系(汽油机)供电;当发动机低速运转时,由蓄电池向所有的用电设备和发电机励磁绕组供电;当发动机中、高速运转时,蓄电池将发电机剩余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当发电机过载时,蓄电池协助发电机向用电设备供电。可见,对蓄电池的维护至关重要。
目前,蓄电池过热是影响其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蓄电池过热会造成如下几方面危害:
第一,对正极板的影响;高温下导致正极板充电效率变差,易造成蓄电池电荷量不足。而且,高温会加速正极板基体的氧化,降低蓄电池的寿命。
第二,对负极板的影响;由于在充电阶段会产生大量的氧气,高温会加速氧气对贮氢合金的氧化,使之失去贮氧的能力;高温下贮氢合金的平衡压力将增大,使贮氢合金的贮氢量减少,因此会影响蓄电池的性能。
第三,对隔膜的影响;高温会加速隔膜的降解和氧化,其容易被蓄电池中的氧气氧化成碳酸根离子,使蓄电池的内阻增大,因此会降低蓄电池的大电流放电性能。此外,某些隔膜在高温下还会降解,生成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从而大大加速了蓄电池的自放电现象。
第四,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在蓄电池组充电过程中,如若蓄电池中心位置的热量得不到及时的散失,导致其温度迅速上升使得充电效率大大降低,在短时间内蓄电池会产生大量的氧气,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起蓄电池的爆炸,造成安全隐患。
而汽车散热器作为汽车的冷却系统,用于对发动机进行冷却。散热器通过散热器支撑固定在车架上,在散热器芯内装有冷却液,冷却液在散热器芯内流动,在散热器芯外则有冷空气通过。热的冷却液由于向空气散热而变冷,冷空气则因为吸收冷却液散出的热量而升温,实现热交换。在这种热交换过程中,散热器散发的热量会沿着散热器和前车灯之间的空隙流向蓄电池,导致蓄电池温度上升,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在现有车辆中,还没有一种防风结构可有效地阻断散热器散发的热量流向蓄电池。
因此,针对以上不足,需要一种能够阻止散热器散发的热量流向蓄电池,有效抑制汽车蓄电池温度上升,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防风装置。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汽车防风装置,使得能够阻止散热器散发的热量流向蓄电池,有效抑制汽车蓄电池的温度上升,而且该防风装置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防风装置,该汽车防风装置包括第一防风板,所述第一防风板设置在散热器与前照灯之间的空隙处,和/或者散热器支撑与前照灯之间的空隙处,用于阻止所述散热器散发的热量流向蓄电池。
其中,所述第一防风板设置在前照灯上。
其中,所述第一防风板与前照灯是一体结构。
其中,还包括第二防风板,所述第二防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防风板的下方。
其中,所述第二防风板的刚性小于第一防风板的刚性。
其中,所述第二防风板的材料为橡胶,所述第一防风板的材料为树脂。
其中,所述第一防风板的末端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同时,延伸方向逐渐与车身横向平行设有导风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防风板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和/或者第二防风板与散热器支撑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第二防风板与第一防风板之间的间隙。
其中,在所述第一防风板的后面,并从前格栅方向看位于其死角处设有防盗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所述的汽车防风装置。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526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