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狭窄入海口U型海湾桥梁施工的排水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52743.2 | 申请日: | 2014-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4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龙;李东;刘志永;余流;高璞;刘晓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2D19/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30045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狭窄 入海口 海湾 桥梁 施工 排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用于狭窄入海口U型海湾地带桥梁建设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狭窄入海口U型海湾桥梁施工的排水施工方法主要采用填海施工或搭设钢栈桥的施工方式。但由于海湾地带水域与海水相连通,具有水域面积大、水深、水量大、波浪影响大和受潮汐影响等诸多特点,使得填海施工作业不仅成效慢且成本高。往往由于环境要求和航道要求,填海施工结束后还需将填土开挖,拖延了工期,提高了成本。而钢栈桥施工方法因其大量采用钢材,成本较高,且钢材则因长期浸泡受海水侵蚀严重,不适应长期、大面积的海湾施工。同时,潮汐的作用和波浪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钢栈桥等临时结构的稳定性。本发明公开的施工方法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海湾水域的桥梁施工,且施工工艺简单、安全,可操作性强,便于质量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施工工艺简单、安全,可操作性强,便于质量控制并且成本低的狭窄入海口U型海湾地带桥梁施工的排水施工方法。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其发明目的的。
本发明的狭窄入海口U型海湾桥梁施工的排水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在U型海湾的入海口处填筑一道堤坝,使海湾形成内湖系统;
(2)先采用抛石施工进行基础处理,然后用土石填筑并压实形成堤坝,在修建堤坝的同时,在堤坝的两侧打桩对堤坝进行支挡防护,所述的堤坝高出海水日常最高水位设置;
(3)在堤坝上安装闸门,闸门的底高要低于海水日常最低水位,在每日涨潮时关闭闸门,落潮时打开闸门,利用潮汐作用将内湖内水位排低,形成一个低水位的内湖;待到水位降低至低潮水位,将闸门封闭,在内湖建立施工工作面并在施工工作面上修建桥梁;
(4)在内湖工程施工完毕后,在涨潮时将闸门开启,将堤坝外海水引入,提升内湖水面高度,当内湖水面高度与外界水面高度接近时,将闸门、堤坝以及桩拆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主要采用土石方填筑方式,施工成本低。
(2)利用潮汐作用排放内湖水,能够节约大量的电能,经济效益显著。
(3)内湖低水位施工减小了填筑土方量或钢管桩的材料用量。
(4)堤坝的拦挡作用有助于减小波、浪、涌等对内湖施工的影响。
(5)条件允许时可开放闸门使内湖水与外界交换,最大限度保证内湖的生态平衡。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发明的狭窄入海口U型海湾桥梁施工的排水施工方法的施工平面布置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结构中的堤坝、围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是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加以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狭窄入海口U型海湾桥梁施工的排水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在U型海湾1的入海口处填筑一道堤坝3,使海湾形成内湖系统;优选的在直线距离较短的位置处通常为海湾入海口,如有小岛4和在小岛4两侧修筑,以减小堤坝3长度作为堤坝3修筑线。
(2)先采用抛石施工进行基础处理,然后用土石填筑并压实形成堤坝,在修建堤坝的同时,在堤坝的两侧打桩对堤坝3进行支挡防护,所述的堤坝高出海水日常最高水位设置,通常所述的堤坝高出最高水位0.9m-1.2m,防止涌水、波浪作用等对内湖造成影响;所述的桩可以为钢管桩、钢板桩或木桩中的一种。优选的修筑堤坝过程中修筑一段压实一段,在前一段压实后再进行下一段堤坝施工。
(3)在堤坝上安装闸门6,闸门6的底高要低于海水日常最低水位,在每日涨潮时关闭闸门6,落潮时打开闸门6,利用潮汐作用将内湖内水位排低,形成一个低水位的内湖;待到水位降低至低潮水位,将闸门6封闭,在内湖建立施工工作面5并在施工工作面5上修建桥梁2。施工工作面5建立的方法可以采用在内湖填筑施工便道或插打钢管桩建设钢平台等方式。
(4)在内湖工程施工完毕后,在涨潮时将闸门6开启,将堤坝3外海水引入,提升内湖水面高度,当内湖水面高度与外界水面高度接近时,不会因为拆除堤坝3对内湖结构造成大的冲击时,将闸门6、堤坝3以及桩拆除。
实施例1
(1)在U型海湾1的入海口处的小岛4两侧修筑填筑一道堤坝3,使海湾形成内湖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527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