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放站及其信号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53761.2 | 申请日: | 2014-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14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付吉祥;许灵军;闫渊;王大鹏;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155 | 分类号: | H04B7/155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放站 及其 信号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放站及其信号处理方法,用以减轻直放站的重量,减小直放站体积,并降低其功耗。包括回传天线、接入天线、第一链路单元、第二链路单元和基带集成电路,其中,第一链路单元包括第一射频前端模块和第一射频集成电路,回传天线、第一射频前端模块、第一射频集成电路和基带集成电路通过信号链路依次连接,且基带集成电路还通过控制链路分别与第一射频前端模块和第一射频集成电路连接;第二链路单元包括第二射频前端模块和第二射频集成电路,接入天线、第二射频前端模块、第二射频集成电路和基带集成电路通过信号链路依次连接,基带集成电路还通过控制链路分别与第二射频前端模块和第二射频集成电路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放站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飞速增加的移动通信用户对移动通信网络容量带来了较大挑战。另一方面,受制于基站辐射等环保问题的约束,使得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越来越困难,依靠基站设备进行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缝连续覆盖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此背景之下,直放站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直放站放置于位于基站覆盖边缘区域,其能够延伸基站的覆盖范围,增加网络容量。如图1所示,为直放站的基本机构示意图,包括两套收发链路,一套为上行链路,一套为下行链路,其中,上行链路用于接收终端发射的无线信号,经过滤波放大后发送给基站,下行链路用于接收基站发射的无线信号,滤波放大后发送给终端。具体的,每一链路包括以下器件:回传天线、接入天线、开关(Switch)或者双工器(Duplexer)(其中Switch或者Duplexer根据双工方式选择其一,在时分双工系统中选择Switch,在频分双工系统中选择Duplexer)、低噪声放大器(LAN,lownoise amplifier)、射频放大模块(GAIN)、带通滤波器(BPF,band-pass filter)、混频器(Mixer)、模数转换器(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可编程控制单元(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以及数模转换器(DAC,Digital to AnalogConverter)和功率放大器(PA,Power Amplifier)。其中,对于下行链路来说,与回传天线连接的链路称为接收链路(即Switch/Duplex与FPGA之间的链路),与接入天线连接的链路称为发射链路(即FPGA与Switch/Duplex之间的链路);对于上行链路来说,与接入天线连接的链路称为接收链路(即Switch/Duplex与FPGA之间的链路),与回传天线连接的链路称为发射链路(即FPGA与Switch/Duplex之间的链路)。
各器件的功能介绍如下:
回传天线:用于和基站通信,接收基站无线信号至直放站,发射直放站无线信号至基站;
接入天线:用于和终端通信,接收终端无线信号至直放站,发射直放站无线信号至终端;
开关/双工器:用于无线信号的上下行选择,TDD(时分双工)系统中为开关,FDD(频分双工)系统中为双工器;
前端选频滤波器:设置于接收链路前端,对信号进行频率选择,在FDD系统中存在,设置在双工器中;
射频放大模块:用于对无线信号进行放大;
低噪声放大器:设置于接收链路的前端,对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做低噪声放大;
功率放大器:设置于发射链路的末端,对无线信号进行功率放大;
带通滤波器:接收、发射链路中均有采用,用于滤除带外信号;
混频器:接收链路对信号下变频,将射频信号下变频至中频;发射链路对信号上变频,将中频信号上变频至射频;
数模转换器: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模数转换器:用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537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