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鱼、稻共养生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54220.1 | 申请日: | 2014-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4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曾瑞庆;朱彩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瑞庆;朱彩香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G1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2513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养生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稻共养的生产系统,属农业种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人口增加、收入增长、城镇化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扩大、饮食结构升级以及工业用粮需求上升等因素,将进一步推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从供给看,耕地、淡水资源、生态环境、气候等自然资源约束在未来时期将越来越明显,粮食等重要食品稳产和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大环境由于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农田土壤污染等日益加重,生态链破坏等因素所导致负面影响愈来愈强烈。联合国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1/4的可耕种土地已经荒芜,而且土地荒芜的速度越来越快,每年大约有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荒芜。土地荒芜的主要原因是耕地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无法采用机械化耕种,依靠传统技术耕种,人均耕种面积无法超过五亩,人工成本投入大,生产效率低下,缺少有效的规模化生产系统和规模化生产技术。发展能够规模化生产系统,降低生产投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种养系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的难题,提供一种鱼、稻共养的生产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鱼、稻共养的生产系统。在养殖水产的养殖池内,采用搭建栽培架的方式,来实现水上种植,水里养殖,达到一地两用。同时针对本生产系统配备机械化种收系统,实现低投入,高收益的现代化农业。
本发明的优点是节约土地资源,可以做到精准施肥和精准浇水,还有高节水效果和节肥效果。避免了化肥与大地的直接接触造成化肥大量流失到自然环境,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本实发明的优点是提高了水稻栽培生产对阳光的利用率,改变了水稻叶片与叶片之间的通风条件,大量提高了水稻对肥、水的有效吸收和光合转化。解决了水稻生产中光合呼吸条件与肥和水的不协调性。使水稻产量和品质同时提升。
本实发明的优点是方便土地轮休,做到休耕不休产,避免连续耕种容易出现的病虫、病菌累积而产生的农药使用,避免土壤肥力不平衡产生化肥使用增加。
本发明的优点是适合任何地理条件,均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下实现大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给农民增加收入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附图说明
图1为水稻栽培架的正面视图;
图2为水稻栽培架的侧面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
一种鱼、稻共养的生产系统,由图1的基础立柱1,工作平台10,升降机导柱5,栽培槽2,收割机3,人字骨架4,动力机6,轨道7,轨道轮8,伸缩臂9,升降机11组成。其中升降机导柱5,收割机3,动力机6,伸缩臂9,升降机11所组成的部件具备栽种和采收功能,为可装卸的种收系统,完成栽种或采收工作后可撤出的部件。
实施时,在水产养殖池内,按一定的行列距离修建基础立柱1,所有基础立柱1顶端必须平齐一致,基础立柱1上面架设的工作平台10的厚度必须一致,人字骨架4的长度、人字骨架4上的栽培槽支撑位置和人字架顶部夹角度数必须统一规格,才能保证每一级的栽培槽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就能方便种收系统在栽培槽2上面栽种或采收操作。
种收系统所有栽种或采收动作由动力机6完成,在升降机11上设有换档装置,换档装置分别有升降控制档、伸缩臂9控制档和种收控制挡,其中有一个控制档在工作时,其余控制档都在停止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瑞庆;朱彩香,未经曾瑞庆;朱彩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542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SAW传感器的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判定鱼肉品质变化的方法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