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绝缘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58948.1 | 申请日: | 2014-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95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万文坚;曹俊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5/343 | 分类号: | H01S5/343;H01S5/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李仪萍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绝缘 表面 等离子体 波导 赫兹 量子 级联 激光器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绝缘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制作方法,至少包括:分子束外延在半绝缘GaAs衬底上依次生长下接触层、多量子阱有源区、上接触层;光刻、金属化和剥离在外延材料上制作上电极金属层;光刻胶覆盖上电极金属层刻蚀有源区形成脊形结构;光刻胶覆盖整个脊形结构刻蚀未覆盖的区域至下接触层;光刻、金属化和剥离在脊波导两侧制作下电极金属层;最后减薄衬底、解理芯片并封装完成。本发明中脊波导的刻蚀分两步进行,两步刻蚀形成两级向下的台阶,下电极金属层覆盖于第二刻蚀台阶及第二刻蚀侧壁实现和下接触层间良好的电学接触。该工艺通过增加一步光刻流程,降低了脊波导制作对刻蚀厚度精度及均匀性的要求,提高了器件工艺的成品率,降低了接触层引入的横向串联电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激光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半绝缘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太赫兹辐射源,具有体积小、易集成以及转换效率高等优点,是太赫兹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波导结构主要有半绝缘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和双面金属波导,其中半绝缘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结构工艺相对简单、激光方向性好、耦合输出功率高,因此大功率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都采用这种波导结构。
半绝缘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工艺包括溅射(蒸发)上电极金属层、刻蚀脊形波导、蒸发下电极金属层、衬底减薄以及后续的解理贴片等工艺。图1是典型的基于半绝缘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结构的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端面示意图,器件以半绝缘GaAs为衬底6A,上电极金属层1A沉积在n型重掺杂GaAs上接触层2A表面,有源区3A为GaAs/AlGaAs多量子阱,脊形结构由刻蚀上电极金属层1A两侧的有源区材料形成,有源区3A下方为n型重掺杂GaAs下接触层4A,下电极金属层5A沉积在下接触层4A上并分布在脊波导的两边。脊波导刻蚀是整个流程的一个关键工艺,要求刻蚀深度达到下接触层又不能超过下接触层,否则器件无法实现电学导通。然而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有源区厚度达10μm(上接触层约50nm),下接触层仅400nm左右,意味着刻蚀厚度精度不能超过4%并且刻蚀均匀性也不能超过4%,否则晶片部分区域器件将会失效甚至整片器件失效。理想的刻蚀深度是刚好到达下接触层的上沿,而实际操作一般刻蚀到下接触层内,这就导致了下接触层变薄,无形中增加了激光器的横向串联电阻。此外脊波导制作如果采用湿法腐蚀工艺,由于电化学反应还容易在侧壁底部形成凹槽,很容易造成器件开路。
鉴于常规脊波导刻蚀工艺很容易造成器件下电极接触不良,本发明提出一种改进的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脊波导刻蚀工艺及电极接触方法,采用两步刻蚀技术形成两个台阶,下电极金属覆盖第二台阶和第二刻蚀侧壁实现良好的电学接触。相比常规的器件工艺仅增加了一个光刻步骤,但可以降低脊波导制作对刻蚀工艺的精度及均匀性要求,提高了器件的成品率,降低了接触层引入的横向串联电阻。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绝缘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制作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容易造成下电极接触不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半绝缘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至少包括步骤:
1)提供一半绝缘GaAs衬底,在半绝缘GaAs衬底上分子束外延依次生长n型掺杂GaAs下接触层、GaAs/AlGaAs多量子阱有源区、n型重掺杂GaAs上接触层;
2)在上述外延材料上涂胶光刻、金属化,然后剥离制作上电极金属层;
3)第二次涂胶光刻,在所述上电极金属层表面覆盖光刻胶作为刻蚀保护层,刻蚀上电极金属层两侧至所述有源区与下接触层界面处或界面以上形成脊形结构,脊形结构两边为第一刻蚀台阶,去除光刻胶;
4)第三次涂胶光刻,光刻胶覆盖所述脊形结构并延伸覆盖部分第一刻蚀台阶表面,刻蚀未被遮挡的第一刻蚀台阶至下接触层,形成第二刻蚀台阶,去除光刻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589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头手腕机构
- 下一篇:线偏振激光偏振和功率的稳定装置及稳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