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同步控制污染底泥氮磷和致臭物质释放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63000.5 | 申请日: | 2014-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30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彤宙;赵达;袁佳佳;王宏杰;林鲁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罗志伟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同步 控制 污染 底泥氮磷 物质 释放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底泥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同步控制污染底泥氮磷和致臭物质释放的方法。
背景技术
底泥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工业、农业和市政污水向收纳水体排放,水体中的底泥不断地从污染水体中接纳污染物,成为污染物的积蓄库,从而造成河湖底泥严重污染。当河湖污染底泥受到扰动,如水动力状况突变、船只航行作业、风力扰动等,其中的污染物会重新释放到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如果河湖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由其导致的内源性污染会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即使外源污染物排入量得到有效削减,河湖水环境治理也将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对河湖污染底泥中污染物释放进行有效控制,是河湖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河湖水环境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湖泊富营养化和河流黑臭。导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而导致黑臭的主要原因是黑色的金属硫化物等悬移质上浮和氨氮、硫化氢、还原性有机硫化物等致臭物质释放。而污染底泥是氮磷和致臭物质释放的重要贡献源。针对污染底泥中氮磷和致臭物质释放的控制技术可以分为原位控制方法和异位处理方法。鉴于异位处理方法容易引起扰动、工程量大、成本高,而原位控制方法对环境影响小、易于操作且有较好处理效果,原位原位控制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原位控制方法包括:原位覆盖、原位化学/生物修复、原位固化、底泥氧化钝化等,其中,底泥原位覆盖技方法的由于技术复杂性最低、引起的扰动小、见效快且具有较好处理效果,因而应用最为广泛。覆盖材料是底泥原位覆盖技术的核心,其选取和制作虽已有研究,但目前使用单种覆盖材料基本只能控制单一或者少数几种污染物,而可同步控制底泥中氮磷和致臭物质释放的覆盖材料未见报道。学术研究中少量关于多污染物控制的覆盖材料尝试也因其制作原料价格昂贵,制作工艺复杂,所用原料对环境有一定影响而不适应大规模使用。因此,开发一种原料廉价易得、操作方便、可同步控制底泥中氮磷和致臭物质释放的覆盖材料对应对河湖水环境中富营养化和黑臭问题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同步控制污染底泥氮磷和致臭物质释放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同步控制污染底泥氮磷和致臭物质释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负载所需的铁泥;
S2、将铁泥负载到沸石上;
S3、将负载有铁泥的沸石投加覆盖于底泥上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1包括以下子步骤:
S101、将氢氧化钠和六水氯化铁溶于水后混合,搅拌后生成铁氢氧化物沉淀;
S102、将铁氢氧化物沉淀以去离子水冲洗后进行烘烤,制得铁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101为:将质量比1:1~2:1的氢氧化钠和六水氯化铁溶于水后混合,搅拌后生成铁氢氧化物沉淀。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102为将铁氢氧化物沉淀以去离子水冲洗后在80~150℃下烘烤18~24小时,制得含水率为30-60%的铁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2包括以下子步骤:
S201、筛选沸石颗粒;
S202、使用酸洗方式清洁沸石颗粒的杂质;
S203、将沸石颗粒与步骤S1中制得的铁泥混合、搅拌,将铁泥均匀负载到沸石颗粒表面;
S204、加热负载有铁泥的沸石颗粒。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201为:将大块沸石破碎后筛选粒径在10~30目之间的沸石颗粒。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203为:将沸石颗粒与步骤S1中制得的铁泥按质量比5:1~10:1混合、搅拌,将铁泥均匀负载到沸石颗粒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204为:将负载有铁泥的沸石颗粒于80~150℃下加热15~25小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2还包括子步骤:S205、重复步骤S203及步骤S20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3为:将负载有铁泥的沸石按投加量为2~4kg/m2投加覆盖于底泥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3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玻璃生产线氢站再生气系统
- 下一篇:一种玻璃加热炉保温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