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充电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64559.X | 申请日: | 2014-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18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周晶晶;王福来;邵云龙;朱操超;江长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克兰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锂电池充电器。
背景技术:
锂电池充电,由于充电控制器实现的方式不同导致其充电效果不同。目前市场上很多采用大电流的快速充电法,所以在电池充满后如不及时停止会使电池发烫,过度的过充会严重损害电池的寿命。也有一些低成本的充电控制器采用电压比较法。为了防止过充一般充电到90%就停止大电流快充,采用小电流涓流补充充电。一般地,为了使得电池充电充分,容易造成过充,表现为有些充电控制器在充电终了时电池经常发烫(电池在充电后期明显发烫一般说明电池已过充)。对电池经常出现过充和欠充的缺点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单次循环使用时间与充电维护过程和使用情况密切相关。一部好的充电控制器不但能在短时间内将电量充足,而且对电池还能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修复由于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记忆效应,即容量下降(电池活性衰退)现象。因而传统的普通充电控制器存在明显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锂电池充电,由于充电控制器实现的方式不同,导致电池出现过充和欠充的缺点,其中,过度的过充会严重损害电池的寿命。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电池充电器,包括三端稳压集成电路、光藕合器、充电芯片、单片机,所述三端稳压集成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所述光藕合器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通断控制端,所述充电芯片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充电状态输出端,所述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与电源连接,所述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电源输出端与光藕合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光藕合器的电源输出端与充电芯片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芯片的电源输出端与锂电池连接,所述光藕合器的通断控制端与单片机连接,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状态输出端与单片机连接。
按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单片机通过与充电状态输出端的连接监测充电芯片的输出信号,当芯片将要完成充电时,充电状态输出端会发出一定周期的脉冲,单片机接收中断后,产生中断,并使用单片机的计数器开始计数,当下一个脉冲到来时,在定时器程序中判断单片机的计数值是否在脉冲周期数值左右,如果是,则单片机通过与光藕合器的通断控制端的连接关断电源。通过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可克服锂电池出现过充和欠充的缺点,进而延长锂电池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锂电池充电器还包括蜂鸣器,所述蜂鸣器与单片机连接。当单片机通关断电源时,同时驱动蜂鸣器动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锂电池充电器还包括发光二极管一和发光二极管二,所述发光二极管一和发光二极管二与充电芯片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二与充电状态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一为红色的表贴发光二极管,表示电源接通。所述发光二极管二为绿色的表贴发光二极管,表示充电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锂电池充电器还包括PNP三极管,所述PNP三极管与充电芯片连接。其中,PNP三极管也可被PMOS晶体管替代,充电芯片配合外部PNP或PMOS晶体管可以组成完整的单节锂电池充电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锂电池充电器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锂电池充电器的电路图;
图3为图1或图2中单片机的管脚图;
图4为图1或图2中的光藕合器的管脚图;
图5为图1或图2中的充电芯片的引脚图。
图中符号说明:
100-三端稳压集成电路;
200-光耦合器;
300-充电芯片;
400-单片机;
500-蜂鸣器;
D1-发光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
Q1-PNP三极管;
800-锂电池;
900-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锂电池充电器,包括三端稳压集成电路100、光耦合器200、充电芯片300、单片机400、蜂鸣器500、发光二极管一D3和发光二极管二D1、PNP三极管Q1。
所述三端稳压集成电路100选用LM7805。所述三端稳压集成电路100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
所述光耦合器200选用6N137。所述光耦合器200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通断控制端。6N137光耦合器的内部结构、管脚如图4所示。其中,Vcc为电源输入端,Vo为电源输出端,Vf+为通断控制端,Vf-为接地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克兰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克兰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45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感应瞄准自动反应触发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混合储能的负荷优化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