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焊条夹持方法、焊钳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65474.3 | 申请日: | 2014-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9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任权兵;冯兰;陆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2 | 分类号: | B23K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王景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20 | 代理人: | 王景林;梁波 |
地址: | 330046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焊条 夹持 方法 焊钳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焊钳,特别是简易焊钳,属于电焊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焊钳的作用是夹持电焊条的器械,在焊接时用于传导焊接电流,是与电焊机配套使用的。
在现有技术中,焊钳都具有弹簧结构,焊钳与电缆采用螺丝连接方式,然而,传统的焊钳结构存在如下技术上的不足:
弹簧固定在钳体上,高度不可调,在钳嘴频繁开合和工作温度不断变化的使用条件下,弹簧长期使用会产生变形,从而使手柄松动,焊钳的焊条夹持力逐渐减小,终究将不足以牢固地夹持焊条进行焊接作业,从而严重缩短了焊钳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弹簧失去弹性前,对于力量较小的操作人员来说,长时间使用焊钳会感到手部疲劳,对这些操作人员来说十分不便。
另外,焊钳与电缆传统的接线方式无法使每根电缆铜丝受力均匀而得到有效压紧,使用过程中的振动会引起铜丝松动,从而使温度升高、铜丝氧化,从而影响焊钳的使用。
遗憾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形成了技术上的偏见,认为焊钳就应该是这样的结构,从来没有人去思考如何改变现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易焊钳,其可解决焊钳弹簧结构造成的传统焊钳使用寿命短、操作不方便的问题,也可避免电缆铜丝受力不均而影响焊钳的使用寿命。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焊钳,其特征在于:其主要包括:
钳体,其由至少3个悬臂分支组成,其中至少有2个弯曲方向一致,并与第3个弯曲方向相反,钳体顶端形成三角或多边形结构,弯曲部分以下的直线结构并排紧密相连;
电缆,其与钳体相连,其前端与钳体尾端固定连接;以及
绝缘手柄,其设置于钳体尾端,其为中空结构,电缆经其内部穿出。
优选地,悬臂分支为部分弯曲的金属结构。
优选地,弯曲部分以下的直线结构通过焊接并排紧密相连。
优选地,电缆的前端与钳体的尾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优选地,绝缘手柄为圆柱形中空结构。
优选地,钳体的尾端设有1个孔,在绝缘手柄的两侧沿一直径方向设有2个孔,螺钉通过3个孔旋紧固定,由此将钳体固体在绝缘手柄内。
优选地,所述钳体为碳钢结构。
优选地,所述绝缘手柄为竹制品。
优选地,所述钳体由3个部分弯曲的碳钢结构组成。
优选地,钳体的顶端距绝缘手柄的顶端的垂直距离为15-30cm;绝缘手柄的长度为15-30cm,直径为5-10cm;钳体的向一侧弯曲的悬臂分支的顶端与向另外一侧弯曲的悬臂分支的顶端所形成的缝隙宽度相同,为5-15mm。
优选地,钳体的顶端距绝缘手柄的顶端的垂直距离为20cm;绝缘手柄的长度为20cm,直径为7cm;钳体的向一侧弯曲的悬臂分支的顶端与向另外一侧弯曲的悬臂分支的顶端所形成的缝隙宽度相同,为10mm。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焊条夹持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焊条横向放置在钳体顶部各悬臂分支形成的缝隙中,靠钳体各悬臂分支本身的弹性来夹紧,使焊条从上至下移动,被夹持得越来越紧,直至焊条不再松动,最终保持不会掉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焊钳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电缆与电焊机相连,启动电焊机,手持绝缘手柄进行焊接操作;更换焊条时,将新的焊条一端对准剩余焊条一端,并将其顶出即可,由此可以安上新焊条。
根据本发明,焊条靠弹性横向夹持在钳体顶部的缝隙中;更换焊条时,只要将新的焊条一端对准剩余焊条一端,并将其顶出即可,由此可以安上新焊条,可以满足不同尺寸的焊条使用。
根据本发明,钳体金属结构不易形变,经久耐用,手持绝缘手柄可以360°改变方向,即使力量较小的操作人员,操作起来也简单方便,解决了弹簧设计引起的使用寿命短、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电缆前端与钳体尾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电缆铜丝受力均匀,不易氧化,提高了焊钳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简易焊钳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简易焊钳的主视图;
图3为如图2所示的简易焊钳的左视图;以及
图4为如图2所示的简易焊钳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简易焊钳的具体结构。图1中,示出了钳体1、电缆2、绝缘手柄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54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膜、使用该光学膜的偏振片及液晶显示装置
- 下一篇:改进的无线网络定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