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复合醇为助剂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再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66623.8 | 申请日: | 2014-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6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钟军;陈松想;徐忠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葫芦岛市乾海石化产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25 | 分类号: | F01N3/025;F01N9/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四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103 | 代理人: | 鞠传龙 |
地址: | 125003 辽宁省葫芦岛***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助剂 柴油机 微粒 再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柴油机微粒捕集再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以复合醇为助剂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国内环境问题的突出,排放法规对柴油机微粒排放限制日益加强。作为降低柴油机微粒排放的主要手段的微粒捕集器技术,也因微粒捕集器的再生问题也成为技术瓶颈。为解决微粒捕集器再生问题,现多采用柴油机缸内次后喷油的再生技术辅助微粒捕集器的再生,其中主流技术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氧化型催化器与微粒捕集器结合的方式实现微粒捕集器的再生,次后喷柴油在氧化型催化器中被氧化产热,产生的热量可用于燃烧积累的微粒,实现了微粒捕集器的再生,然而因柴油无含氧特性,还原性相对较弱,被氧化的比例较低,造成了尾气中未燃碳氢增多,燃油经济型大幅下降。另外一种则是采用次后喷柴油在微粒捕集器前点燃产热方式对积累微粒进行净化,实现微粒捕集器的再生,然而此种方式,因柴油本身特性,不能充分燃烧,也会造成尾气未燃碳氢的增多及燃油经济性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柴油机中所使用的微粒捕集器设计不合理,不能使柴油燃烧达标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以复合醇为助剂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再生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以复合醇为助剂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再生装置是由复合醇储存罐、复合醇泵、第一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第二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微粒捕集器、电控单元和尾气状态检测模块组成,其中第一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第二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和微粒捕集器设在柴油机的排气管上,第一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和第二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依次设在微粒捕集器的前部,第一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由第一复合醇喷射器和氧化型催化器组成,第一复合醇喷射器设在氧化型催化器的前部,第二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由第二复合醇喷射器和点火器组成,第二复合醇喷射器设在点火器的前部,复合醇储存罐通过管路和复合醇泵分别与第一复合醇喷射器和第二复合醇喷射器相连接,电控单元通过线路分别与第一复合醇喷射器、第二复合醇喷射器、点火器和尾气状态检测模块相连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第一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和第二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非串联安装于微粒捕集器前,在参与微粒捕集器的再生过程中只采用其中一种辅助再生方式,采用单一模块独立参与工作,避免了系统的冗余的同时,也满足了主流技术中以复合醇替代次后喷柴油进行辅助再生的需求,提升了以复合醇为助剂的再生技术的适应性。
电控单元能够根据已标定好的相关MAP,通过尾气状态检测模块反馈尾气相关信息,对第一复合醇喷射器和第二复合醇喷射器的开启时间进行控制,将特定质量的复合醇喷入柴油机的排气管,实现微粒捕集器的辅助自动再生过程。
复合醇泵、第一复合醇喷射器和第二复合醇喷射器内部与复合醇直接接触的器件表面均经特殊处理,具备耐磨特性,防止因复合醇自身润滑特性差造成相关器件的磨损,提高相关设备的运行周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一种以复合醇为助剂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再生装置,因复合醇自身含氧特性、还原性相对柴油较强,更易被氧化型催化器氧化放热且更易被点燃,作为微粒捕集器的再生助剂参与反应的比例大幅提升,在更好完成微粒捕集器再生工作的同时,降低了最终尾气中的碳氢排放,此外,复合醇属于可再生资源,可弥补柴油机机内次后喷油时的柴油消耗,实现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柴油消耗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1、复合醇储存罐 2、复合醇泵 3、第一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
4、第二微粒捕集器辅助再生模块 5、微粒捕集器 6、电控单元
7、尾气状态检测模块 8、排气管 9、第一复合醇喷射器
10、氧化型催化器 11、第二复合醇喷射器 12、点火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葫芦岛市乾海石化产品有限公司;,未经葫芦岛市乾海石化产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66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