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场通信方法和电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74180.7 | 申请日: | 2014-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79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浩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5/00 | 分类号: | H04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1 | 代理人: | 张金芝;杨颖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近场 通信 方法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通信方法,且尤其有关于用于两个电子装置之间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计算机领域,基于不同的原因,用户可能被要求在系统上输入机密信息(confidential information),或者从系统请求某些信息。在一示范例中,当最初登陆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时,用户可能被要求键入用户名和密码。在另一示范例中,当登陆系统上的某些网站时,用户可能需要手动提供用户名和密码。在另一示范例中,当在系统上进行网购时,用户可能被要求提供信用卡信息。在另一示范例中,用户可输入请求,以试图从系统接收感兴趣的数据或信息。
在上述示范例中,输入验证信息或请求对用户来说并不方便,对系统来说也并不安全。因此,有必要开发有利于减少用户负担和增加系统安全性的装置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触屏,包括多个发送电极和多个接收电极,用来感知触屏上的触碰事件;近距离传感器,用来感知外部物体的接近;以及处理器,耦接至所述触屏和所述近距离传感器;其中,所述近距离传感器感知到与所述外部物体的距离小于预定阈值,所述处理器产生请求,通过所述发送电极将请求发送给所述外部物体,通过所述接收电极从所述外部物体接收响应,并在接收到所述响应后执行动作。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近场通信方法,用于电子装置中,包括:当感知到与外部物体的距离小于预定阈值时,产生请求;通过所述电子装置的发送电极将所述请求发送给所述外部物体;通过所述电子装置的接收电极从所述外部物体接收响应;以及在接收到所述响应后执行动作。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软件狗装置,包括:多个发送电极;多个接收电极;以及处理器,用来检查是否存在近场通信的密钥,当近场通信的所述密钥存在时产生请求,将所述请求通过所述发送电极发送给第一电子装置,并通过所述接收电极从所述第一电子装置接收响应。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能够与多个电子装置同时通信,包括:面板,包括多个发送电极;以及处理器,用来通过所述发送电极发送多个广告消息。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近场通信方法,用于电子装置中,包括:通过所述电子装置的接收电极从外部物体接收请求;产生响应以作为对请求的回应;以及通过所述电子装置的发送电极将响应发送给所述外部物体。
通过利用本发明,可减少用户负担,增加系统安全性。
如下详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阅读完以下描述和附图后,熟习此项技艺者可轻易理解本发明的精神。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近场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屏中电极栅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从开始握手进程的电子装置角度来看的两个电子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从加入握手进程的电子装置角度来看的两个电子装置之间的近场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视频/音频数据的时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另一电子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近场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另一电子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近场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专利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专利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请求项当中所提及的“包含”或“包括”为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另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气连接于该第二装置,或透过其他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电气连接至该第二装置。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只是用于说明的目的,并无意图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之前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741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