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防治植物根癌病的苍白杆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74524.4 | 申请日: | 2014-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01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访;郭荣君;髙之蕾;李茜;李世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0;A01P1/00;B09C1/10;C12R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治 植物 癌病 苍白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株可防治植物根癌病的拮抗细菌,该拮抗菌的分类命名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oryzae),于2014年9月2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号为CGMCCNo.9634。用途为:该菌株用于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侵染植物引起的根癌病的防治以及受根癌土壤杆菌感染的土壤的生物治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林和园艺作物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防治植物根癌病病的生防细菌及其应用。
技术背景
根癌病是由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引起的一种常见细菌性病害。根癌土壤杆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93科、331属的643种植物(De Cleene,et al.,1981)。在欧洲、北美、南非及亚洲等一些国家普遍发生。而在我国较为严重的根癌病发生区域为河北、山东、辽宁、河南、湖北、江苏等省区(马德饮和王慧敏,1995)。其中核果类、浆果类、仁果类、坚果类果树以及一些林木和花卉受害较为严重,桃树幼苗受害后早衰,植株矮化,甚至死亡;成龄树感染此病后会生长不良、树势变弱、果实小、产量低、树龄缩短(尹玲莉,2009),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根癌病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轮作和生物防治。但许多果园或苗圃无法实行常年轮作。提前使用生物菌剂是降低病原菌进入植物体内并干扰其代谢的有效措施。本技术投入低、效率高,是一项农民认可的、可操作强的农产品生产技术。
因根癌土壤杆菌具有三种不同的生物型,其中III型为A.vitis,一般只侵染葡萄;而I型和II型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可侵染多种核果类和坚果类果树以及其他林木、花卉和双子叶植物,危害更为广泛。前人研究报道对核果类果树根癌病有效的生防菌对葡萄根癌病防效较差,而对葡萄根癌病有效的生防菌对核果类果树根癌病防效也比较差。目前仅生防菌K84(A.radiobacter)(Kerr,1972,Moore et al1979)或K1026已经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登记注册(商品名为Nogall)。已报道的其他生防菌株还有:防治桉树根癌病的根癌土壤杆菌无毒株D286(Hendson,1983)、防治葡萄根癌病的生防菌E26(A.vitis)(梁亚杰等1990)、HLB-2(A.radiobacter)(PuGoodman,1993;游积峰等,1990)和MI15(A.radiobacter)(谢学梅等,1984)、防治樱桃和梨根癌病的生防菌UHFBA-8和11(A.radiobacter)(Gupta等,2010)。上述生防菌都属于土壤杆菌属细菌,其他属生防菌还有菌根真菌(宋福强等,2005)、放线菌(梁静等,2008;季敬霖等,2011)、假单孢菌(张春明等,1988,1991)、芽孢杆菌提取物(Hammami等,2009)等,但未商品化。因此针对在果树和其他植物上发生普遍的由A.tumefaciens引起的根癌病,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防菌及其无细胞制剂对根癌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植物根癌病的拮抗细菌,该拮抗细菌分离于山东省泰安市桃树根际,对根癌病菌A.tumefaciens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并抑制根癌病菌A.tumefaciens在植物上形成根癌瘤。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本发明的可抑制根癌病发生的拮抗细菌的用途,其用途是防治由A.tumefaciens引起的植物根癌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一株根癌病拮抗菌,其特征在于,该拮抗菌的分类命名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oryzae),于2014年9月2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9634。
该拮抗菌(2#)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oryzae,2#菌株在pH7.0-7.5,温度28-35℃生长良好,可利用多种碳源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745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