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疏堵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75527.X | 申请日: | 2014-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293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邱轶兵;郑钢丰;代文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D88/68 | 分类号: | B65D88/68;B65D88/70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20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选煤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疏堵设备。
背景技术
在选煤厂受煤坑缝口型料槽、火力发电厂缝隙式煤沟、隧道、储料堆或长料仓下面,由于物料的粘湿挤压时常会产生堵塞现象,如果不及时疏堵会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人工使用捅煤铲来捅煤以疏通堵塞的解决方式,但是采用人工疏通的方式工作量较为繁重,用时较长且疏通效率低,因此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疏堵设备,本多功能疏堵设备具有疏通速度快、疏通效果好、结构简单且工作可靠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疏堵设备,本设备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上设有捅杆,所述捅杆的一端即铰接端与支撑部件铰接,捅杆的另一端端头处设有用于疏通的爪手;本设备还包括驱动捅杆绕支撑部件上下转动的驱动机构。
优选的,所述捅杆为两端均设置为敞口的中空筒状结构,所述捅杆的远离爪手的一端敞口与高压风软管相连,捅杆与高压风软管的连接处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疏通油缸和由疏通油缸驱动的上下行推杆,所述上下行推杆的上端设有与其构成铰接配合的滑块,所述滑块与设置在捅杆上的滑槽构成滑动配合。
优选的,本设备还包括推动疏通油缸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推动油缸和由推动油缸驱动的平移推杆;所述疏通油缸的下侧设有支座,支座的下侧设有导轨,所述支座的下侧设有与所述导轨构成滑动配合的滑套;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支座上。
优选的,本设备还包括油箱,所述油箱通过供油机构分别与疏通油缸和推动油缸相连。
优选的,本设备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阀门的电动执行机构以及供油机构中的电动部件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优选的,本设备还包括对疏堵情况进行观察的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优选的,本设备还包括底座,所述油箱、推动油缸、导轨均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底座的下侧设有与底座构成滑动配合的轨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不但在捅杆的端头处设有用于疏通的爪手,而且本发明还将捅杆设计为中空状,并将中空状的捅杆与高压风软管相连。在对受煤坑的缝口型料槽进行疏通时,打开阀门向料槽处供送高压风,此时捅杆前端的爪手为上下运动,也即捅杆的前端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不停的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做上下运动,则高压风就可以经由捅杆的前端实现连续向料槽的不同堵塞部位喷射。堵塞的物料在捅杆的前端爪手及高压风的连续作用下松动而逐渐下滑,并沉落至受煤坑缝口型料槽的平台上,从出料口由叶轮式给煤机刮出,完成疏堵工作。本发明的这种由爪手和高压风彼此配合而进行双重作用的疏堵作业,不但极大地提高了疏通效率,而且疏通效果极好。
2)、本发明中设有用于远程控制的控制装置,同时本发明将阀门的电动执行机构、供油机构中的电动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油泵)以及摄像头均与控制装置通过电信号实现电连接,不但做到了对现场情况的实时监控,实现了远程操控和自动作业,还极大地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保护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实现了稳定可靠的疏通作业。
3)、本发明中的多功能疏堵设备可以在堵塞发生时进行及时地疏通,从而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本发明既可以自动工作,也可以手动操作;既可以连续工作,也可以间隙工作;既可以就地控制,也可以远程控制。
附图说明
图1、2均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工作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10—轨道 11—底座 20—油箱
30—推动油缸 31—平移推杆
40—支座 41—导轨 42—滑套 43—立杆
50—疏通油缸 51—上下行推杆
60—捅杆 61—滑槽 62—滑块 63—阀门 70—爪手
80—高压风软管 90—摄像头 100—给煤机
110—控制装置 120—受煤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755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