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电学性能二氧化锡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75958.6 | 申请日: | 2014-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9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金平实;王兵兵;纪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48 | 分类号: | H01M4/48;B82Y4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郑优丽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学 性能 氧化 纳米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电学性能SnO2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 应用,属于纳米功能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新型高能化电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 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良好的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是科学家们目前研 究的重点。目前,碳材料(石墨烯、无定形碳等)是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 但是碳材料的储锂能力较低(石墨烯理论容量372mAh/g),限制了锂离子电池容量的进一步 提高。二氧化锡(SnO2)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其理论容量为790mAh/g,远大于石 墨烯的理论容量。因此,SnO2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商业化前景的锂离子负极材料之一。然而 由于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会导致二氧化锡电极材料的粉化,由于活性物质与集 流片的分离,其容量会急剧下降,电池循环性能也变差;另外,二氧化锡电极材料的首次充 放电效率很低,这些都限制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
目前,提高SnO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方法有一般三种,一种是制备SnO2和其它 材料的复合材料,如C(CrystEngComm,2014,16,517)(30次后电池比容量衰减为515 mAh/g),Fe2O3(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2011,21,385)(30次后电池比容量衰减为 200mAh/g)等。这种制备方法,制备步骤繁琐,条件苛刻,但是无论是对SnO2的电池容量 或是循环效率,其性能提高都很有限,不能达到工业化应用的水平;另一种方法是制备 SnO2空心结构(small2010,6,296),尽管比表面积增大了,但是其循环30次后电池比容量 就衰减为只有351mAh/g。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制备纳米级的SnO2,目前制备SnO2的方法 大都集中在水热法制备,需要加入L-赖氨酸(申请号:200910084901.2)聚二乙醇单甲醚 (申请号:201210448234.3)、N-甲基咪唑(Nanoscale,2013,5,3262)(首次充放电比容量为 1898和1241mAh/g,60次后电池比容量衰减为718mAh/g)等封端剂,制备纳米级尺寸的 SnO2材料,可以看出,SnO2量子点对于提高其电池循环性能和电池容量有显著效果,但是 其电池循环性能和电池容量仍不能满足工业化应用需求。
纳米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大、比表面能高等特点使纳米二氧化锡材料在气体传感器、 太阳能电池、透明导电电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应用。而合成直径为10nm以下的无机氧化物 纳米粒子仍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挑战。因此,合成出小尺寸二氧化锡纳米粒子无论在学术研究 还是应用方面,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量子点的稳定性、分散性、尺寸及结晶度对其光催化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发明 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具有较高稳定性、分散性好以及小尺寸的二 氧化锡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具有高效的、高比容量和高循环性能的电池性能。
在此,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电学性能二氧化锡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1)以锡盐为原料,碱性条件下可溶的纳、微颗粒为模板材料,将两者分散于水中,配制均 匀的混合溶液,其中锡盐的浓度范围为0.1~5mmol/40ml,模板材料的浓度范围为0.1~ 5mmol/40ml;
2)将步骤1)所得的混合溶液于室温搅拌6~24小时后固液分离;
3)将步骤2)所得的固体于400~700℃(优选为450~600℃)的温度下加热2~8小时;
4)将步骤3)所得的粉体于置于碱性溶液中充分反应以去除所述模板材料,固液分离后将 所得固体烘干即制得所述高电学性能二氧化锡纳米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759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