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悬架侧倾角刚度的校核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76073.8 | 申请日: | 2014-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2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周长城;郭剑;提艳;安艳;高炳凯;于曰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悬架 倾角 刚度 校核 方法 | ||
1.车辆悬架侧倾角刚度的校核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1)车辆悬架所需要的总侧倾角刚度的计算:
根据车辆车身质量ms,车身质心与侧倾轴间的距离hs,车轮半径r,侧向加速度ay,及车辆设计所要求的车身最大侧倾角对车辆悬架所需要的总侧倾角刚度进行计算,即:
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2)前、后悬架弹簧的侧倾角刚度和的计算:
根据车辆的前轮距Bf和后轮距Br,前摆臂长度T1f,后摆臂长度T1r,前、后悬架弹簧安装位置到摆臂铰链点之间的距离T2f和T2r,及前、后悬架弹簧的线刚度ksr和ksr,对前、后悬架弹簧的侧倾角刚度分别进行计算,即:
(3)前、后悬架稳定杆端部垂向位移的变形系数Gwf和Gwr的计算:
根据前、后悬架稳定杆的总长度lcf和lcr,中间两个橡胶衬套的安装距离l0f和l0r,前、后稳定杆的臂长l1f和l1r,前、后稳定杆的过渡圆弧半径Rf和Rr,过渡圆弧的圆心角θf和θr,及材料弹性模型E和泊松比μ,对前、后悬架稳定杆端部垂向位移的变形系数Gwf和Gwr进行计算,分别为:
式中,
Q6f=32(μ+1)[Rf(cosθf-1)-l1fsinθf]2[2l1fcosθf-lcf+2Rfsinθf];
Q6r=32(u+1)[Rr(cosθr-1)-l1rsinθr]2[2l1rcosθr-lcr+2Rrsinθr];
(4)前、后稳定杆橡胶衬套径向线刚度Kxf和Kxr的解析计算:
根据前、后橡胶衬套的内圆半径raf和rar,外圆半径rbf和rbr轴向长度Lf和Lr,及橡胶衬套的弹性模量Ex,泊松比μx,对前、后悬架橡胶衬套的径向线刚度分别进行计算,即:
其中,
Bessel修正函数I(0,αrb),K(0,αrb),I(1,αrb),K(1,αrb),
I(1,αra),K(1,αra),I(0,αra),K(0,αra);
I(0,αaf),K(0,αaf);
其中,
b1r=[I(1,αar)K(0,αar)+I(0,αar)K(1,αar)]Mr,
b2r=-[I(1,αbr)K(0,αar)+I(0,αar)K(1,αbr)]Pr,
Bessel修正函数:I(0,αbr),K(0,αbr),I(1,αbr),K(1,αbr);
I(1,αar),K(1,αar),I(0,αar),K(0,αar);
(5)前、后稳定杆系统的侧倾角刚度和的校核计算:
根据车辆前、后桥的轮距Bf和Br,前、后悬架稳定杆的直径df和dr,长度lcf和lcr,前、后稳定杆橡胶衬套安装距离长度l0f和l0r,步骤(3)中计算所得到的前、后稳定杆的端点处的变形系数Gwf和Gwr,步骤(4)中计算所得到的前、后橡胶衬套的径向刚度Kxf和Kxr,对前、后稳定杆系统的侧倾角刚度和分别进行校核计算,即:
(6)车辆总侧倾角刚度的校核计算:
根据步骤(2)中计算所得到的前、后悬架弹簧的侧倾角刚度和步骤(5)中所得到的前、后稳定杆系统的侧倾角刚度和对车辆总侧倾角刚度进行校核计算,即:
如果车辆总侧倾角刚度的校核计算值大于或等于步骤(1)中计算所得到的车辆所要求的设计值即则车辆侧倾角刚度满足车辆设计要求;否则,如果则车辆侧倾角刚度不满足车辆设计要求,需要对前后悬架稳定杆系统进行调整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7607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脸特征点定位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文档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