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高藻水源地分层取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78417.9 | 申请日: | 2014-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83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哲;肖艳;刘静;郭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16 | 分类号: | G01N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31219 | 代理人: | 敖欢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源地 分层 取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水厂进水水质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分层取水方法,从源头上降低水厂进水中藻类含量。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有5000多座深水水库,大部分水库都会向城镇供水。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大量含有氮磷等物质的污染物被排放到水库中,引起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生长。而这些水会通过取水口进入到自来水厂,藻类物质过多也会堵塞滤池,影响工艺运行。在藻类水华形成的季节,高藻水源地富含藻类的水体可能会释放有毒有害物质,会严重影响水源地的水质。致使水厂出水含有毒性物质,同时还具有异味,无法满足饮用水的水质要求。
在高藻水源地,如何调节水厂取水口位置,优化进厂原水水质,降低自来水厂除藻成本,提高出厂水质,亟待解决。考虑到藻类趋光生长的特性,主要生长在水体表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层取水的工艺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高藻水源地分层取水的方法,可以通过取水口位置的动态调整,有效降低自来水厂进水中的藻类含量。
由于藻类的生长以光照作为唯一的能量来源,真光层是藻类能够实现净光合作用的水层,真光层以下的水层,藻类通常无法受光生长。因此,可根据藻类在不同水层深度的分布,通过调节取水口的位置,优化进厂原水水质,降低自来水厂除藻成本。
一种在高藻水源地分层取水的方法,动态检测取水口所取水中的藻类含量,判断是否发生水华;未发生水华,则基于水质的深度分布特征调整取水口的位置;发水华,则基于叶绿素浓度与水质的深度分布动态调整取水口位置;动态监测所取水体的叶绿素含量,调整取水口位置。
作为优选,藻类含量的检测方法包括叶绿素检测或显微镜计数法,藻类叶绿素浓度高于或等于10μg/L或藻类细胞密度大于或等于1×105cells/ml判定发生水华,藻类叶绿素浓度低于10μg/L和藻类细胞密度小于1×105cells/ml判定未发生水华。
作为优选,未发生水华,则取不同深度的水体测量水质指标,在取水样前测量取水口所在位置的水深,在水面以下5-10m深度范围与水底以上5-10m范围内应该加密取样,每2-5m采集一个水样,中间水层5-10m采集一个水样,测量的水质指标根据现行标准规范、当地的水质状况与监测能力确定,然后移动取水口位置至水质指标最好的水层。
作为优选,发生水华,则测量不同深度水体的温度分布,判断是否发生温度分层。
作为优选,发生水华且不存在温度分层,则使用水下光量子探头测量水下光场分布,计算水下的光照分布与真光层深度,然后将取水口位置移到真光层深度以下水层,真光层的深度为光照强度是水面光照强度1-10%的水层。
作为优选,发生水华且存在温度分层,则测量不同深度的藻类浓度分布,10m水深范围内每1m检测一次,10m以下深度每5-10m检测一次;同时检测水质指标,在表层5-10m与底层5-10m范围内应该加密检测,每2-5m采集一个水样,中间部分5-10m采集一个水样,测量的水质指标根据现行标准规范、当地的水质状况与监测能力确定,然后将取水口的位置移到藻类浓度较低且水质相对较好的水层。
作为优选,取水口位置调整后,动态检测进水的叶绿素与藻类含量,基于上述动态调整取水口的位置。
按照本发明的取水的方法的积极效果为:
在水体不发生水华时,调节取水口至其他水质指标相对较好的水层,可明显的提高水厂的进水水质,减低水处理成本,更好的保障出水水质.
若水体发生水华且存在明显的水温分层,基于水质分析与藻类细胞浓度分析,得到藻类含量较低,水质相对较好的水层,将取水口调整至该水层,可以有效地降低进水中的藻类含量,减少由于藻类含量过高导致的滤池堵塞,藻毒素释放等妨碍水厂正常运行的不利因素。
水体发生水华且不存在明显的水温分层,此时,基于水下光照分布计算出真光层范围,将取水口位置调整到真光层以下,此处不仅藻类含量明显降低,同时藻类活性较低,在同等水处理工艺下,低活性的藻类细胞更容易被去除。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具备发生水温分层水体取水口位置动态调整过程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水温分层水体取水位置范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784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检测工装
- 下一篇:水下沉积物采样机器人及其采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