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柴油吸附脱酸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82585.5 | 申请日: | 2014-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28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杜泽学;陈艳凤;宁珅;王海京;曾建立;高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1B3/10 | 分类号: | C11B3/10;C10L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柴油 吸附 脱酸 方法 | ||
一种生物柴油吸附脱酸的方法,包括:(1)用吸附树脂装填固定床,得到固定床吸附分离柱;(2)将酸值不合格的生物柴油通过吸附分离柱进行吸附脱酸,获得酸值合格的生物柴油;(3)用醇类脱附剂洗脱饱和的吸附分离柱;(4)将固定床中的醇类脱附剂脱除干净,吸附分离柱即可再用,其中,步骤(3)和(4)中的至少一个步骤是在微波辐照下进行。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获得酸值小于0.50mgKOH/g的生物柴油产品,可满足现有BD100要求和新一代国标要求,微波辅助脱附或/和脱醇可大幅度提高脱附过程或/和脱醇过程效率,操作简便,无污染物排放,绿色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柴油吸附脱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柴油具有无毒、无硫、燃烧充分、可生物降解、润滑性能优良等特性,对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化石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加与储量的不断减少,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日益恶化和温室效应的加剧,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生物柴油正受到广泛关注。
生物柴油可通过天然油脂与一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得,酯交换反应的产物除脂肪酸酯外,还可能含有单甘脂、二甘脂、甘油副产物、游离脂肪酸,以及未反应的醇和油脂原料。近年来,采用废弃油脂如餐饮废油、酸化油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成为研究热点,这些油脂的酸值差别很大,有的酸化油酸值甚至可达到170mgKOH/g。用高酸值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时,产品酸值一般大于甚至远大于BD100酸值标准(≤0.80mg KOH/g)。为了使产品酸值达到标准要求,可对原料或产品进行脱酸处理。
碱洗是经典的脱酸工艺,国内外很多研究用氢氧化钠等碱溶液与游离脂肪酸进行中和反应,所得脂肪酸钠盐从油品中分离出来,经酸化得到游离的脂肪酸,反应过程可在瞬间完成,但是在反应过程中容易产生乳化现象。而且碱液随同加工产品大量流失,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再生。
通过酯化反应将生物柴油产品中的游离脂肪酸转化为脂肪酸甲酯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是当生物柴油的酸值越接近0.80mgKOH/g时,酯化反应脱酸越困难,从而导致工艺的能耗较高。
CN101993776A提供了一种生物柴油脱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待脱酸生物柴油与含有水溶性醇、水溶性胺和水的脱酸剂混合,分层后分离出油相和水相,油相精制后得到酸值合格的生物柴油。该方法的缺点是:1造成了游离脂肪酸的损失。2产生含有机胺和皂的废水。
CN101289627A一种降低生物柴油酸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粗脂肪酸甲酯进行精馏,在精馏后加入占精脂肪酸甲酯总重量0.02~4%的降酸剂,在60~80℃下搅拌反应0.2~0.5小时,沉降2小时放出下层降酸剂,上层酸值合格后放到成品罐,降酸剂可以重复使用,产物是环烷酸酰胺。该方法的缺点是:1造成游离脂肪酸的损失。2胺类降酸剂易残留在生物柴油产品中。
CN101735845A涉及一种分离纯化生物柴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薄膜蒸发器对生物柴油粗产品进行脱气和蒸馏操作,得到甲酯含量在96%以上的生物柴油;2)对步骤1)分离处理后的产品进行碱性土脱酸,得到酸值符合国家标准的经纯化的生物柴油。该方法的缺点是:1、游离脂肪酸损失,不能加工成生物柴油。2、碱性土不能再生。
CN101550364A涉及一种综合利用高酸值油料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是以高酸值油料经甲醇多级(n≥1)萃取操作,操作过程中得甲醇相及低酸值甘油酯相。其中油脂中大部分游离脂肪酸溶于甲醇相中,经富集后经酸催化制备生物柴油;而低酸值甘油酯相经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该方法的缺点是:1、操作成本较高。2、不能用于产品精制。
US249366采用过量碱中和游离脂肪酸来降低高酸值油脂中的酸值,并进行甲酯化反应,碱与游离脂肪酸形成的皂在甲酯化后加入硫酸,进行反应得到游离脂肪酸,这部分游离脂肪酸在酸催化作用下,再进行酯化,得到物料经中和、过滤和精馏得到甲酯。该方法的缺点是:1、采用过量碱和硫酸,生产成本较高。2、产生了低价值的副产物硫酸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825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2位数字秤架电子皮带称
- 下一篇:一种称重传感器前置放大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