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来自红树林滩涂的蓝状菌属新菌株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83370.5 | 申请日: | 2014-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1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于莉;徐婧;李赤;仝林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62D3/02;C12R1/645;A62D101/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524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来自 红树林 滩涂 蓝状菌属新 菌株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蓝状菌属的真菌Talaromyces helicus,具体涉及一种来自红树林滩涂的蓝状菌属新菌株及其应用,该菌株可在沼泽化、盐渍化、强酸性环境下生长,具有修复污染环境的潜力,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特殊潮间带生态系统,它除了孕育了多样的红树种类之外,也包含了高度遗传多样的水生和陆生微生物类群,是连接大陆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动态的枢纽。除了植物群落外,微生物群落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生物群落。由于红树林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碳源和其它的一些营养物质,红树林为一大群适应了在高盐度和定期潮汐冲刷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栖息之地。在热带的红树林中,细菌和真菌占了微生物生物总量的91% ,而藻类和原生动物分别占了7%和2%。这些微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控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化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从陆地流入大海的生活污水或者工业废水,有效地避免了海洋生态系统被重度污染。
红树林真菌是海洋真菌一个很重要的生态类群。近海水域特别是红树林地区有充足的植物材料供真菌生长繁殖,能满足真菌生长所需要的特定的温度和盐度。在己发现的500多种海洋真菌中,从红树林生态环境中获得的真菌已经超过200种,成为海洋真菌的第二大类群。红树林生境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资源的珍稀性。20世纪50年代,Cribb等在澳大利亚红树林坏死枝条、树根等部位分离获得海洋真菌43种,其中有28个是澳大利亚新记录种,开启了研究红树林真菌的开端。近年来,海洋红树林真菌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取得新的进展。2010年Zakaria等从马拉西亚的巴力布劳、平安岛、槟榔屿等地的红树林滩涂淤泥和枯木中,分离到镰孢菌菌株33株,采用真菌形态学鉴定技术,鉴定出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等3种,其分离频率分别为91%、6%和3%。2001年我国的曾会才等人新发现了两个海生疫霉种(泡囊海疫Halophytophthora vesicular、刺囊海疫霉Halophytophthora spinosa),此后在红树林分布的国家相继开展有关的研究。人们对海洋红树林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尚粗浅,目前仅局限于人工可培养的微生物。我国对红树林海洋真菌的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分布情况等尚不十分清楚。2008年我国徐婧等人对红树林滩涂真菌资源多样性开展研究,从湛江红树林滩涂共采集的淤泥样品550份,分离获得274株真菌菌株,共鉴定19属39种。
篮状菌属属于散囊菌科真菌,篮状菌属是由Benjamin(1955)创立的,为了形容以青霉为无性态的,具有由菌丝松散交叉缠绕形成的子囊果结构的子囊菌。1972年Stolk和Samson在其专著中将篮状菌属重新定义为:产生链状子囊和无性态为青霉属或拟青霉属的种。篮状菌属Talaromyces目前在世界已报道有42种,Talaromyces helicus (Raper & Fennell) C.R. Benj.1972年发现的新种,分布在荷兰、日本、美国、土耳其、瑞典、瑞士及法国等的土壤中,在我国是首次并在红树林滩涂中发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洋大学,未经广东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833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