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通道半干污泥切换装置以及包含该装置的污泥输送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87852.8 | 申请日: | 2014-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1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徐兴华;高光宇;沙雪华;申维真;邢斐斐;刘玲;张宏伟;武志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1/20 | 分类号: | B65G11/20;B65G4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毛燕生 |
地址: | 10002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道 污泥 切换 装置 以及 包含 输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焚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通道半干污泥切换装置以及包含该装置的污泥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会产生污泥。“十二五”规划指出,需将湿污泥的含水率降低至60%,而实际中却因处置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使80%的湿污泥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全国的污泥安全处置率不足10%。
将湿污泥干化然后焚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处理污泥的主要工艺,同时也是我国污泥的处理处置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焚烧作业是整个污泥处置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污泥焚烧作业中,干污泥输送设备包括螺旋输送机、传输带、螺杆泵和污泥提升机等,上述输送设备长时间运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故障,一旦其中一个部件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整个系统停机检修,影响工程正常运行,导致成本的增加。因此具体的工程设计中通常采用一用一备双线路流程,通过三通形式的污泥分配器实现通道的切换,但是目前的污泥分配器存在切换不便、拆装繁琐、检修困难的缺陷,而且通道易堵堵塞需经常清理,造成焚烧工艺的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通道半干污泥切换装置以及包含该装置的污泥输送系统,旨在使多通道切换方便,切换后的通道污泥出料通畅。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为:一种多通道半干污泥切换装置,包括通道主体和切换部,所述切换部设于所述通道主体,所述通道主体通过支架支撑固定于安装基面;其中:所述通道主体包括主通道,所述主通道延伸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主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为垂直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为倾斜通道。所述切换部包括动力气缸、回转轴和翻板,所述动力气缸设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外壁,所述动力气缸通过连杆与所述回转轴相连接,所述回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连接处,所述翻板包括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所述第一翻板和所述第二翻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回转轴相连接,所述第一翻板和所述第二翻板的第二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内壁。
所述主通道上设有导流机构。
所述导流机构包括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导流夹板,所述导流夹板设于所述主通道的外壁,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对称相向设于所述主通道的内壁,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固定于所述导流夹板上。
所述第一导流板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10-15°。
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夹角为25-35°。
所述气缸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中心线重合。
所述主通道的内径尺寸大于第一通道的尺寸,所述主通道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尺寸。
所述第一翻板和所述第二翻板的两侧外缘为锯齿形。
所述第一翻板和所述第一翻板在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壁的落点处分别设有缓冲板。
一种包括上述多通道半干污泥切换装置的污泥输送系统,包括干燥机、干污泥储存仓和焚烧炉,所述干燥机的出口通过连接法兰与多通道半干污泥切换装置的主通道相连接,多通道半干污泥切换装置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分别依次经第一螺旋输送机、污泥链板提升机与所述干污泥储存仓相连接,所述干污泥储存仓底部的料斗经第二输送装置与所述焚烧炉相连接。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根据污泥湿度和粘度设置导流板与主通道壁夹角,使污泥进料通畅,实现切换作用的翻板两侧加工成锯齿形,切换过程中能够将通道内壁黏着的污泥刮下,实现自清理,最大限度避免通道的堵塞,提高了工作效率;
设于第一通道外壁上的气缸通过其伸缩行程带动连杆与回转轴进而带动翻板实现通道间切换,结构简单,灵活可靠,方便切换;翻板在通道内壁的落点位置的内壁处设有缓冲板,在翻板打到相应通道时起到抗冲击的作用。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一种多通道半干污泥切换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多通道半干污泥切换装置的左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污泥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878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