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串联双断口的智能开关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88884.X | 申请日: | 2014-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1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榆秀;王振良;李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克奥迪(厦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H01H33/66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 11375 | 代理人: | 张辉 |
地址: | 361102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串联 断口 智能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中高压智能开关设备中的一种具有串联双断口的智能开关。
背景技术
近年来真空断路器以其使用寿命长,可频繁开断、无油、少维护等优点,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进行无功补偿时通常采用真空开关投切电容器组。众所周知,真空开关在投切电容器组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复杂的操作过电压,如果真空断路器的性能不够完善,容易出现重燃,会产生高的过电压,给电力设备带来严重的危害,限制了真空断路器在这一方面的应用。而近年来随着真空开关在中压领域占领了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使这一需求显得更加突出和紧迫。
真空开关在关合电容器组时,常常会产生幅值很高的涌流和过电压,尤其是背对背电容器组的关合,涌流可能达额定电流的百倍。不仅对系统中的设备不利,还可能引起继电保护的误动作,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
专利CN201320308095.4公开了一种中压投切电容器组用真空开关。中压投切电容器组用真空开关包括:第一灭弧室、第二灭弧室及中间导电件;所述第一灭弧室的底端与所述第二灭弧室的顶端通过所述中间导电件串联。该结构解决了单断口投切电容器组中重燃率高及直流开关中的开断问题。但由于布置原因,灭弧室动端与绝缘拉杆的结合处电场分布不均匀,可靠性较低;高度较高,不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串联双断口的智能开关。解决了产品结构中电场分布不均、体积较大的问题,同时降低结构布置所引起的电动力,实现产品电流或电压可测量,提高开关设备运行中的可靠性。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串联双断口的智能开关,包括环氧树脂壳体、上出线端、第一灭弧室、第二灭弧室、以及与上述灭弧室连接的绝缘拉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固定在壳体中的金属固定腔体,所述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的动端串联,并固定在固定腔体上。采用金属筒状结构的固定腔体,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灭弧室的定位问题,同时解决了灭弧室动端与软连接附近的电场集中的问题,起到屏蔽作用,优化整体的电场分布。
优选的,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为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或电流电压互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在壳体上,并连接智能开关的主回路。实现电流或电压的监测,提高了设备运行中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的动导电杆分别连接一个软连接、或者共同连接一个软连接,所述软连接与固定腔体电连接。
更进一步的,至少一个灭弧室与绝缘拉杆垂直,且该灭弧室的动端,通过一旋转拐臂与绝缘拉杆连接实现垂直方向的联动。灭弧室采用垂直布置,减小了产品的体积,同时降低了结构布置引起的运行过程中的电动力。
还更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腔体的下端低于绝缘拉杆中的金属接头与绝缘杆的交界处。
还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分别连接一个绝缘拉杆,或者连接同一个绝缘拉杆。
还更进一步的,所述上出线端、第一灭弧室、第二灭弧室、固定腔体和传感器一体浇注于壳体内。固定腔体浇注于环氧树脂的壳体内部,可以把高场强引入到壳体内部,进行屏蔽,解决了固定腔体内部的电连接部件导致的电场分布不均等问题,充分利用环氧树脂较高耐受场强的优点。
还更进一步的,在极间、极对地或极柱内腔上设置伞裙。满足了各种海拔及污秽等级的要求。
还更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腔体的材质为铝。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灭弧室的定位问题,同时解决了屏灭弧室动端与软连接附近的电场集中的问题,起到屏蔽作用,优化整体的电场分布;实现电流或电压的监测,提高了设备运行中的可靠性;减小了产品的体积,同时降低了结构布置引起的运行过程中的电动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出线端;2、传感器;3、第一灭弧室;4、固定腔体;5、绝缘拉杆;6、旋转拐臂;7、第二灭弧室;8、壳体;9、软连接;10、伞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克奥迪(厦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麦克奥迪(厦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888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