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胎心率曲线非基线部分和基线的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94543.3 | 申请日: | 2014-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77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东;秦如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三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24 | 分类号: | A61B5/0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062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心率 曲线 基线 部分 计算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电子胎儿监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胎心率曲线非基线部分和基线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胎儿电子监护主要是通过连续观察并记录胎心率的变化,以判断胎儿宫内安危情况。胎心率的变化是胎儿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胎心率曲线是对一段时间内胎心率变化的记录,它主要包含四个重要参数:基线、变异、加速和减速。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读解和识别,产科医护人员能及时掌握胎儿在宫内发育的状况并做出临床决策。在这些参数中,胎心率基线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参数,其余各个参数均需要在胎心率基线的基础上才能判别。
目前,计算、识别胎心率基线所用的方法主要分为2大类:1、采用数值处理的方法,2、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每一种方法均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1、第一种方法计算效率高,但有时求出的基线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如对于出现连续加速或者减速的胎心率曲线,得到的基线往往会出现抬高或者减低的现象;2、第二种方法能有效地改善第一种方法的不足,但是其计算效率较低,不适合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场合。
公开日为2012年1月4日的发明专利CN 102302363A提供了一种胎心率基线的自动识别装置和方法,旨在规避胎心率的规律性变化对基线求解的影响,但是其求出的基线可能会出现“跳跃”,这可能会影响产科医护人员对基线的理解;公开日为2013年2月27日的发明专利CN 102940485A提供了一种胎心率基线自动识别算法,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求出胎心率基线,其求出的基线具有较高准确性,但是该算法计算效率低、不能满足实际临床应用的实时性要求。
计算、识别胎心率基线的重点在于区分胎心率曲线中的基线部分和非基线部分。目前存在的胎心率基线计算方法中,胎心率曲线的基线部分和非基线部分区分不清晰,这会对基线的计算造成影响,使基线的准确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准确性高、计算效率高的胎心率曲线非基线部分和基线的计算方法,从而准确求出胎心率曲线非基线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胎心率基线自动识别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胎心率曲线非基线部分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从胎心率曲线选取若干个互不重叠的区间,每个所述区间的端点胎心率值等于所述胎心率曲线的基准值,所述区间的基准值等于所述区间的端点胎心率值,每个所述区间内的胎心率值都大于或都小于所述区间的基准值;
步骤A2、计算每个所述区间的持续时间;计算每个所述区间内的胎心率值与所述区间基准值的最大偏移值;
步骤A3、从所述若干个区间中选取非基线区间,所述非基线区间的特征为:
所述非基线区间的胎心率值与其基准值的最大偏移值不小于Dmin;所述非基线区间的持续时间不小于Tmin、且不大于Tmax;
步骤A4、将选取的若干个所述非基线区间组合为胎心率曲线非基线部分。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A4之前,还包括计算所述非基线区间,步骤包括:
步骤B1、从所述若干个区间中选取疑似非基线区间,所述疑似非基线区间的特征为:
所述疑似非基线区间的胎心率值与其基准值的最大偏移值不小于Dmin;所述疑似非基线区间的持续时间大于Tmax;
步骤B2、从所述疑似非基线区间选取满足所述非基线区间的特征的区间:
步骤a、每次调整所述疑似非基线区间的基准值nbpm,使所述疑似非基线区间的持续时间减少;
步骤b、将所述疑似非基线区间分为若干个互不重叠的子区间,每个所述子区间的端点胎心率值等于所述疑似非基线区间的基准值,每个所述子区间内的胎心率值都大于或都小于所述子区间的基准值;
步骤c、从所述若干个子区间中选取满足所述非基线区间的特征的区间,即为所述非基线区间;
步骤d、从所述若干个子区间中选取满足所述疑似非基线区间的特征的区间,进入步骤B2。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设置所述Tmax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胎心率曲线分为若干个胎心率曲线片段;
统计每个胎心率片段的胎动次数;
根据所述胎动的次数设置每个胎心率曲线片段的Tmax。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非基线区间的特征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三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三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945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