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应急处理饮用水源突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95581.0 | 申请日: | 2014-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3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冬梅;曹文阳;王洪涛;崔福义;潘云皓;刘博;庞澍;李晓凡;李梦婉;李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应急 处理 饮用 水源 突发性 有机 污染物 污染 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方法,主要用于饮用水应急处理,尤其涉及一种粉末活性炭吸附、臭氧光催化氧化技术联合常规处理工艺应对有机污染物突发污染的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直接决定着水质状况,而近几年我国各地,尤其是南方湖库水源突发有机污染物污染事故频发,这给水处理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有机污染物指标进行了严格规定,有机污染物限值为3mg/L,但传统的臭氧法除有机污染物不仅去除效果较差,去除率一般低于35%,而且消毒副产物高。如果没有高效安全的处理方法,这些有机污染物将直接影响供水水质安全,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给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对原水突发有机物污染去除效果差,消毒副产物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应急处理饮用水源突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水处理方法,为饮用水突发有机污染事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处理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应急处理饮用水源突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水处理方法,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的:原水首先经O3协同UV光催化(UV灯设置在臭氧接触柱内,紫外线照射时间等于臭氧接触时间)氧化技术处理,然后投加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处理,在絮凝初始阶段投加粉末活性炭,即可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去除。
上述方法中,O3的投加量为0.72~1mg·L-1,混凝剂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为40~60 mg·L-1,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为10~20 mg·L-1。
上述方法中,混凝搅拌程序按转速不同分为7段,分别为:第一段为30~40秒,转速为120r/min;第二段为1~1.5分钟,转速为200r/min;第三段为1~1.5分钟,转速为180r/min;第四段为2~2.5分钟,转速为140r/min;第五段为4~4.5分钟,转速为90r/min;第六段为4~4.5分钟,转速为50r/min;第七段为4~4.5分钟,转速为40r/min;而粉末活性炭在混凝第三段结束后投加。
本发明在常规水处理工艺前协同臭氧紫外线高级氧化和粉末活性炭吸附,出水后再经常规工艺处理,对原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率最高可达到59.8%,可以有效应对原水突发有机污染物污染,使出水有机污染物浓度小于3mg·L-1,满足出水有机物浓度要求。与传统臭氧氧化相比,本水处理方法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高出24.8%,去除效果好。该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作业效率高、工作可靠、推广前景广阔的优点,也可用于水厂的常规处理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中。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用于去除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水处理方法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的:
一、取1L原水至臭氧接触柱中,UV灯设置在臭氧发生柱内,紫外线照射时间等于臭氧接触时间,O3经接触柱底部通入水中,O3通入时间为4min,气体流量为1.6L/min,通过调节电流大小控制O3的实际投量。
二、将臭氧氧化出水转移至1L烧杯中,投加60 mg·L-1聚合氯化铝,混凝搅拌程序按转速不同分为7段,分别为:第一段为30秒,转速为120r/min;第二段为1分钟,转速为200r/min;第三段为1分钟,转速为180r/min;第四段为2分钟,转速为140r/min;第五段为4分钟,转速为90r/min;第六段为4分钟,转速为50r/min;第七段为4分钟,转速为40r/min。在混凝第三段结束后投加15mg·L-1粉末活性炭。
三、混凝阶段结束后,静置30min,取上清液100mL测定耗氧量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955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