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五层共挤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防雾膜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97379.1 | 申请日: | 2014-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0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黎坛;王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赛诺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20 | 分类号: | B32B27/20;B32B27/36;B32B27/08;B32B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1152 海南省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五层共挤 双向 拉伸 聚丙烯 防雾膜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五层共挤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防雾膜及其制造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疏菜、水果、肉类及冷冻食品,因其水份含量大或温差大,通常易在包装袋内产生一层不透明的水雾,这层不透明的水雾会导致消费者无法看清商品,无法直观判定商品的质量状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包装上通常使用具有防止水汽在薄膜表面形成结雾的防雾膜来包装。但现有防雾功能的双向拉伸聚丙薄膜是三层结构,存在以下的不足:(1)防雾剂是跟PP均聚物或热封料共混再挤出,防雾剂的完全析出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到半个月后才有好的效果,因此,通常需要放置半个月后才能使用,方可达到良好的防雾效果;(2)现有的防雾膜工艺配方中,防雾剂的有效含量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导致防雾效果的持久性不够长,往往放置1年,其防雾功能会出现下降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五层共挤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防雾膜及其制造方法,该防雾膜不仅有良好的透明度、热封强度、印刷效果,同时还具有优异的持久的防雾性能,有效地延长了其使用时间。传统的防雾膜为三层共挤,限定了防雾材料的有效成分,从而限制了防雾材料的迁移量不足,导致防雾效果不理想,本发明主要采用五层共挤中有两个共挤层为100%的防雾材料,其余三个共挤层均含有共聚PP或均聚PP及防雾材料,从而确保了短时间内有更多的防雾材料迁移到两个表层,保证了防雾功能的快速性及长效性。
本发明提供的五层共挤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防雾膜,包括上层、上次层、中层、下次层、下层,共五层结构(见附图1),总厚度为17-49μm。其中:上层由含有下述重量含量的原料配制成:93-99%共聚聚丙烯、0.5-5%防雾剂、0.5-2%抗粘连剂,其厚度为0.8-3μm;上次层由含有下述重量含量的原料配制成:100%防雾剂,其厚度为0.5-3μm;中层由含有下述重量含量的原料配制成:95-99.5%均聚聚丙烯、0.5-5%防雾剂,其厚度为14.4-37μm;下次层由含有下述重量含量的原料配制成:100%防雾剂,其厚度为0.5-3μm;下层由含有下述重量含量的原料配制成:92.5-98.5%共聚聚丙烯、0.5-5%防雾剂、1.0-2.5%抗粘连剂,其厚度为0.8-3μm;所述的防雾剂为聚甘油脂肪酸酯;所述的抗粘连剂为合成硅石。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五层共挤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防雾膜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如下:
(一)采用双向拉伸设备实施,工艺流程为:配料→挤出→铸片→纵向拉伸→横向拉伸→表面处理→收卷。
(二)实施步骤
1.配料
按设定的比例进行混料,混料可人工混料或设备混料。
2.挤出
五层原料经过比例混料后流入各自挤出机,挤出机作用:熔融、塑化、混炼、均匀定量挤出。上层挤出机温度:180-230℃;上次层挤出机温度:210-240℃;中层挤出机温度:230-250℃;下次层挤出机温度:210-240℃;下层挤出机温度:180-230℃。五层料挤出后在模头汇聚流出。
3.铸片
铸片机的作用是将挤出机模头流出的树脂冷却成片材,使树脂的结晶度、晶体形态、晶体的大小达到理想状态,从而提高薄膜的物理性能,有利于下工序纵向和横向的拉伸。铸片机冷却温度:20-30℃。
4.纵向拉伸
纵向拉伸的作用是将从铸片机过来的片材进行预热,并在一定的速度下,将片材纵向拉长,使聚合物分子进行纵向取向。预热温度最佳:100-125℃;拉伸温度:80-90℃,定型温度:100-125℃,拉伸倍率:450-550%;
5.横向拉伸
横向拉伸作用是将纵向拉伸过来的片材通过设定的链条导轨在有一定的扩张角的拉伸区进行横向拉伸,同样使聚合物分子在横向取向。预热温度最佳:165-180℃,预热温度由生产速度和产品厚度决定,速度快、厚度厚则预热温度高;拉伸温度:140-165℃,定型温度:165-175℃,拉伸倍率最佳为800-1000%。
6.电晕处理
电晕处理的目的是改善薄膜的印刷性能,同时加快防雾剂的迁移速度。电晕处理在增加薄膜表面张力的同时,对表层的热封强度会有一定的破坏,在生产中电晕处理强度的设定要适当,应控制在8-10Wmin/m2。生产中使用单电极对下层进行电晕处理,使下层润湿张力达到38-40达因/厘米。
7.收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赛诺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海南赛诺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973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