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细菌性果斑病发生的西甜瓜种子消毒技术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98281.8 | 申请日: | 2014-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2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吴萍;宋顺华;许勇;宫国义;李丽;丁海凤;侯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C1/08 | 分类号: | A01C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陈晓庆 |
地址: | 10009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细菌性 果斑病 发生 甜瓜 种子消毒 技术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子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控制细菌性果斑病发生的西甜瓜种子消毒技术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西瓜和甜瓜生产上最重要的毁灭性种传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Ac),是世界性检疫病害。上世纪90年代首次报道该病在我国造成危害,近年来在新疆、海南、内蒙、山东等多地发生大面积严重危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是西甜瓜安全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定义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种传病害。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确认细菌性果斑病菌的侵染和致病途径,但是已经确认种子带菌是导致田间病害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通过种子消毒处理是减少甚至完全控制西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生产上目前多采用常规种子消毒方法来控制果斑病的发生,即在种子采收后马上进行短时间的药剂浸泡。常用的消毒药剂有:索纳米、盐酸或次氯酸钠、甲醛等溶液。还要求处理后的种子及时晾晒,并保证处理后未完全干燥前不再接触任何病原菌,避免发生二次污染。对经过常规消毒处理的种子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生产上的实际种植结果表明,以上方法处理并不能完全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对一些严重污染的种子,还要进行二次消毒。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表面消毒不彻底,或者药剂不能进入种子内部。研究结果表明,西甜瓜种子携带的果斑病致病菌(Ac)不仅可存在于种子表面,还可能存活于种子内部。目前采用的盐酸处理等方法处理时间较短(一般推荐15-30分钟),不能杀灭种子内部细菌。常规种子消毒处理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另一个缺陷,那就是对种子生理质量的影响。对普通二倍体西瓜种子,用盐酸溶液处理后如果不能完全洗净,则盐酸可能进入种子内部,烧伤种胚,使种子活力降低或完全失活。因此在盐酸处理过程要求从种子处理到完全干燥的全过程都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要求。
三倍体西瓜种子比起普通二倍体西瓜种子活力较低,成苗较困难。种子采收过程不能采用发酵处理,使种子携带致病菌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常规消毒处理方法基本不能适用于三倍体西瓜种子,表现在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目前还没有专门有效针对三倍体西瓜种子BFB的消毒技术的研究,生产上也亟需相关方法提高三倍体西瓜种子健康,控制BFB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西甜瓜种子的消毒方法。
上述所述的西瓜种子和/或甜瓜种子的消毒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用CuSO4水溶液对种子进行消毒。
上述方法中,所述的用CuSO4水溶液对种子进行消毒的方法为:将所述CuSO4水溶液与固体基质混合,然后将种子拌入其中,进行引发处理。
上述方法中,所述CuSO4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大于等于0.05%、大于等于1%、0.05%-2%、0.1%-2%或1%-2%。
上述方法中,所述CuSO4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具体为:0.05%、0.1%、0.5%、1%或2%。
上述方法中,所述引发处理就是将种子拌入其中后,进行静置。
上述方法中,所述引发处理的温度为20℃。
上述方法中,所述引发处理的时间需要通过预备试验来确定,不同品种、不同批次种子的最佳处理时间不同。
上述方法中,所述具体的引发处理时间为23小时、24小时或25小时。
上述方法中,所述固体基质与所述CuSO4水溶液的重量比为3:2。
上述方法中,所述固体基质为蛭石。
上述方法中,所述在将种子拌入其中并放置之后,还需将种子表面的固体基质和水分去除。
上述方法中,所述用CuSO4水溶液对种子进行消毒的方法中,还包括向所述CuSO4水溶液和所述固体基质的混合物中加入杀真菌剂的步骤。
上述方法中,所述杀真菌剂的加入量为每公斤CuSO4溶液中加入2克。
上述方法中,所述杀真菌剂为福美双或白菌清等药剂。
上述方法中,所述种子为西瓜种子或甜瓜种子;所述西瓜种子具体为二倍体西瓜种子或三倍体西瓜种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上述所述的种子消毒方法在控制或辅助控制西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发生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982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玉米脱粒机
- 下一篇:一种带臭氧发生装置的电热浴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