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粘模的二次顶出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02116.5 | 申请日: | 2014-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02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16 |
发明(设计)人: | 郑荣芬;沈帅;张恒;沈颂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恒田模具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40 | 分类号: | B29C45/40;B29C45/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粘模 二次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模装置,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控制模具开具顺序的防粘模二次顶出模具,主要应用于注塑模领域。
背景技术
在塑料件产品设计过程中,由于一些产品自身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在开发模具时需要采取板脱的方式使产品脱离模具。为了使模具上能实现板脱的功能,一般有在动模板和支撑板之间安装弹簧,这就使得在模具开模的瞬间动模板在弹簧的作用力下会率先走动,待静模和动模打开后,产品就粘附在静模上,不利于注塑件的取出;其次,现有的板脱式模具的流道基本上都设计在静模上,这就更容易使得在开模时注塑件与静模相粘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板脱式模具在开模时动模板先走动造成注塑件易粘附于静模板上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粘模的二次顶出模具,该模具可精确控制模具的开模顺序,避免动模板率先动作,防止注塑件粘附于静模板上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粘模的二次顶出模具,包括有静模块及动模块,静模块包括有水口板及静模板,多个静模仁固定在静模板内;所述的动模块包括有动模板和支撑板,与静模仁相对应的动模仁固定在动模板上并穿过动模板与静模仁相配合形成型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静模板和支撑板之间设有拉杆,该拉杆一端固定在静模板上,另一端端部固定套设有胶套,在动模板上和支撑板的相应位置处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胶套外径与第一通孔、第三通孔内径相适配且小于第二通孔内径,静模板具有:
在合模时与动模板端面贴合使拉杆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置于第三通孔内与第三通孔过盈配合的第一工作位置;和
在一次开模时静模板与动模板相分离并使拉杆置于第二通孔内胶套与第二通孔间隙配合的第二工作位置;及
在二次开模时驱动拉杆使动模板与支撑板相分离,拉杆脱离动模板使胶套置于第一通孔外的第三工作位置;且
胶套插入第三通孔内的深度与静模块一次开模的距离相同,胶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通孔的深度。
本发明进一步优选设置,在所述的动模板与支撑板之间设有限位拉杆,该限位拉杆固定在支撑板上,另一端设有限位环,在动模块上设有两端相通的限位孔,限位拉杆置于限位孔且限位环可与限位孔的端面相贴合形成限位配合。
本发明进一步优选设置,所述的动模块与支撑板之间设有脱料弹簧,该脱料弹簧置于设置在动模块上的弹簧座内,其一端与弹簧座底部相顶压,另一端支撑板端面相顶压。
本发明进一步优选设置,所述的支撑板包括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通孔设置在动模板上且其深度小于动模板的厚度,第二通孔设置在动模板和第一支撑板中且第二通孔的直径大第一通孔,第三通孔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内且第三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内径并与胶套相匹配;所述的限位拉杆为内六角螺杆,其螺杆端穿过动模板与第一支撑板螺纹连接,其螺帽形成形成限位环并与设置在动模板上通孔一端的沉孔限位配合。
本发明进一步优选设置,所述的胶套置于轴套内与轴套过盈配合,该轴套的外径与第三通孔内径相匹配并固定于第三通孔中。
本发明进一步优选设置,在所述的拉杆外套设有护套,该护套的外径小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内径,且护套一端与置于静模板内,另一端与胶套端面相抵压配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静模板上设置拉杆,并在拉杆端部加设胶套;而为了控制模具的开模顺序,在动模板和支撑板中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且使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的内径与拉杆端部的胶套的外径相匹配形成过盈配合,使第二通孔的内径大于胶套的外径与胶套形成间隙配合,这样在开合模时,可利用拉杆端部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的过盈配合产生的拉力来控制模具的开模顺序,从而有效避免在开模过程中动模板率先动作而引起注塑件粘附于静模版上,而且利用拉杆和胶套来控制模具的开模顺序其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动作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防粘模的二次顶出模具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A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C--C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恒田模具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温州恒田模具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021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注塑机上的脱模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玻纤用导热铜包钢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