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力平衡温度调节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05029.5 | 申请日: | 2014-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148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卓旦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卓旦春 |
主分类号: | F24D3/02 | 分类号: | F24D3/02;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107 | 代理人: | 蔡正保 |
地址: | 317608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力 平衡 温度 调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暖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温度调节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水力平衡温度调节法。
背景技术
在暖通系统中,经常会出现水力不平衡的现象。水力不平衡实质上就是系统中某些用户流量过大,而不利环路的用户无法获得需要的流量。具体表现为部分用户的房间达不到设计温度,而有的用户室温过高,甚至开窗通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人提出加大系统中管路的流量,通过提高能耗满足不利环路的需要,认为这样便掩盖了水力不平衡的存在。这种方法,表面上可能稍稍缓和不利用户的室温,但造成的问题很多。水流量的增大,会使水系统陷入“大流量,小温差”境地,耗电输热比与标准中的规定值相去甚远,供回水温差减小,降低了冷热源的使用效率,达不到其额定出力,使实际运行台数超过按负荷要求的台数。管路压力损失增大,使得不利用户更加不利。因此,只有实现水力平衡,才是解决矛盾的根本。
目前解决水力平衡常用的方法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调试时间过长、步骤繁杂耗时耗力。很有必要寻找一种快捷准确的调试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水力平衡调节较为快捷的温度调节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水力平衡温度调节法,用于调节暖通系统的水力平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力平衡温度调节法包括如下步骤:
a、开启所有阀门:将暖通系统中设置于各个环路处的阀门的开度均开启至最大并向各个环路中充水;
b、确定最不利环路:测量各个环路中的回水温度,将回水温度最低的环路确定为最不利环路,不对该最不利环路进行调节;
c、调节各个环路的回水温度:先减小一个主环路上的阀门的开度,直至该主环路的回水温度减去相应的补偿温度后与暖通系统中加热源处的总回水温度相一致;再减小上述主环路中的各个分支环路上的阀门的开度,直至各个分支环路上的回水温度减去相应的补偿温度后均与加热源处的总回水温度相一致;再依次调节其它主环路和分支环路的回水温度,直至所有环路的回水温度完成调节。
步骤b中,最不利环路相对较远、负荷较大。在暖通系统中,水力平衡调试需要同时达到以下两点要求,才能保证暖通系统处于最节能状态:1、各个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设计流量的比值相同,即系统的阻力分配合理;2、系统总的阻力最小,这样,水泵的扬程最小,使得暖通系统中水泵总的耗电量最小。作为假设,如果不先找出最不利环路,在调试过程中,就有可能对最不利环路进行了调节。这样,增加了最不利环路的阻力,但同时为了达到上述第1点要求,也就是使各个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设计流量的比值相同,其它情况相对较好的环路也需要进行更大的调节,增加了系统总的阻力,而这样的阻力是不必要的,就使得系统中水泵总的耗电量较大。
因此,在本调节法中,先确定了最不利环路并不对最不利环力进行调节,将系统中水泵总的耗电量降到了最低。
考虑补偿温度,是因为要考虑管道长度对温度的影响。补偿温度的确定,除了要考虑管道长度外,还需考虑实际环境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环境温度越低,管道中水温的损耗越大。
在此解释一下在步骤c中提到的主环路和主环路中的各个分支环路的含义。一般情况下,系统分为总环路、主环路、分支环路,或具体称为总供回水环路、主供回水环路、分支供回水环路。例如,在一个系统中,具有一个总环路,总环路下具有主环路一、主环路二等多个主环路,每个主环路下具有多个分支环路。当然,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环路可能分为更多级。总是先调节一个主环路的回水温度,然后再调节该主环路下的分支环路。继而调整下一个主环路,调整完该主环路后,再调整该主环路下的分支环路。直至所有环路调节完成。
在上述的水力平衡温度调节法中,所述的暖通系统中的环路按距离上述加热源的的管路长度长短分为近端管网、中端管网以及远端管网,在上述的步骤c中,先调节近端管网中的主环路和分支环路的回水温度,再调节中端管网中的主环路和分支环路的回水温度,最后调节远端管网中的主环路和分支环路的回水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卓旦春,未经卓旦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050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