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05398.4 | 申请日: | 2014-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0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佰众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4/08;C04B14/16;C04B11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钟廷良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耐火、自动调节环境湿度和隔热效果材料水泥基复合建筑材材料,属于建筑用材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材料在建筑物中使用的材料统称为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包括的范围很广,有保温材料、隔热材料、高强度材料、会呼吸的材料等都属新型材料,也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在现有技术中陆续开发了具有轻质、高强、防水、保温、隔热、隔音等有益功能的新型复合墙体和门窗材料,开发具有高性能长寿命的建筑材料,如高性能的水泥混凝土、保温隔热、装饰装修材料等。发展具有改善居室生态环境和保健功能的材料,如抗菌、除臭、调温、屏蔽有害射线的多功能玻璃、陶瓷、涂料等。发展能代替生产能耗高、对环境污染大对人体有毒害的建筑材料,如无石板纤维水泥制品,无毒无害的水泥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等。开发对工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技术,利用工业废弃物生产优异性能的建筑材料,如利用矿渣、粉煤灰、硅灰、煤矸石、废弃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生产的建筑材料;发展能治理工业污染、精华修复环境或能扩大人类生存空间的新型建筑材料,如开发海鲜、地下、盐碱地、沙漠、沼泽等的特种水泥等建筑材料;扩大可用原料和燃料范围,减少对优质、稀少或正在枯竭的中药原材料的依赖。
发明人通过不断尝试,调整各组分的比例关系和具体试验得出了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水泥基建筑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耐火、自动调节环境湿度和具有隔热效果的水泥基复合建筑材料,其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的。
本发明具有耐火、自动调节环境湿度和具有隔热效果的水泥基复合建筑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水泥15~20份、玻璃砂5~7份、陶粒7~20份、聚苯乙烯2~8份、氧化钙1~5份、树脂1~4份、塑料纤维1~5份、麦饭石5~20份、硅藻土3~14份。
上述水泥基复合建筑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水泥17~20份、玻璃砂5~6份、陶粒7~15份、聚苯乙烯2~6份、氧化钙3~5份、树脂2~4份、塑料纤维3~5份、麦饭石8~15份、硅藻土5~12份。
上述水泥基复合建筑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水泥18份、玻璃砂6份、陶粒12份、聚苯乙烯5份、氧化钙4份、树脂3份、塑料纤维4份、麦饭石12份、硅藻土10份。
上述水泥基复合建筑材料中水泥为普通水泥。
上述陶粒的粒径为5~10mm。
上述陶粒经捣碎至5~10mm,陶粒表面是一层坚硬的外壳,这层外壳成陶质或釉质,具有隔水保气作用,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陶粒的内部结构呈细密的蜂窝状微孔,这些气孔是封闭的,而不是连通的。它是由气体被包裹进壳内而形成的,这也造成陶粒质轻。上述陶粒是煤矸石陶粒,煤矸石是采煤过程中排出的含碳量较少的黑色废石,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弃物,其排放与堆积不仅占用大量耕地、同时对地表、大气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煤矸石的化学成分与黏土相似,煤矸石含有较高的碳及硫,烧失量较大。
上述陶粒是将煤矸石经破碎、预热、冷却、粉剂、包装而生产出来。
进一步地,上述陶粒、玻璃砂经烧结成型后,结构强度大大提升,由此构造成建筑物的结构强度也随之提升。陶粒和玻璃砂都是难以燃烧的耐火材料,将其作为本申请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料,能够提升其防火效能;此外陶粒和玻璃砂来源广泛,可以进一步建筑材料制作降低成本。
由于玻璃砂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在高温时会先熔融成液态的二氧化硅,而二氧化硅的燃烧温度高,具有很好的阻燃效果,因此能够增加该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同时以废弃的玻璃为原料,这样明显降低了制作成本。
本发明的建筑材料可调节环境湿度并且隔热,主要原因是上述空隙能对水分、氮硫氧化物等气体进行选择吸附,由于建筑材料可以选择性吸附水分子与气体,对于空气清新效果维持很有帮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佰众化工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佰众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053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