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静电、抗污、防眩光辐射固化涂料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10230.2 | 申请日: | 2014-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22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虞明东;朱卫彪;缪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乘鹰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维凯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4/02 | 分类号: | C09D4/02;C09D5/16;C09D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陈少凌 |
地址: | 20151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静电 抗污 眩光 辐射 固化 涂料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UV光固化涂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静电、抗污、防眩光辐射固化涂料组合物。
背景技术
眼睛受到过于强烈的光线即眩光照射刺激时会受到伤害,还会引起头晕等不良反应。随着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人类与显示器的接触越来越多,显示器自身的发光以及外界光线在屏幕上造成的反射光,经常会造成眼睛疲劳现象,户外强光照射时尤为明显。因此,在显示屏或其他透明保护罩表面进行防眩光处理,减少眩光对眼睛及身体的伤害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防眩光处理的一个方法是在显示器表面涂装或者粘合一种雾面的高硬度涂层的保护膜,这种高硬涂层越来越多通过辐射固化(电子束固化或者紫外光固化,也即EB固化或UV光固化)来实现。形成雾面效果往往是通过涂料中添加粒子或者雾面辊压制而成,其表面凸凹不平整,用在触屏显示器中时,指纹中大量的油脂粘附后,很难擦拭干净,故在防眩光处理的同时涂层附加抗污性能也很必要,轻微的指纹印由于雾面效果会变得不明显而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抗污的效果。此外,涂层具有抗静电功能后,会显著降低灰尘等杂志对涂层的粘附,并且抗静电和抗污能够形成有效的协同作用,减少擦拭次数,提高涂层的使用寿命。
专利CN101299073提到一种将改性有机硅丙烯酸和防眩光粒子添加到UV涂料中固化后可以得到一种抗污、防眩光涂层,该涂层不具备抗静电性而易粘附灰尘,另外添加的防眩光粒子未做处理,易发生沉淀;CN101235244涉及一种添加有机-无机二氧化硅粒子的UV光固化涂料,使涂层透光率得到提升,但其仍然不具有抗静电性;专利号CN1084774C中提到一种抗静电、防眩光涂层,但是不具有抗污性能,粘附在涂层上后不仅难以擦拭干净,而且有越擦拭,污垢面积越大的趋势,另外该涂料为热固化非UV光固化,效率偏低,能耗较大;CN101251608、CN101354454、CN102762644采用有机颗粒来达到防眩光的目的,但在有单体或者溶剂的情况下,有机颗粒会发生溶胀,溶胀后会对降低涂层的防眩光效果,即降低涂料的储存时间,另外有机颗粒沉降后加上溶胀效果,会在容器底部形成硬块,很难再次完全搅拌开,此外也没有达到防眩光、防污、抗静电三者性能的有效结合,其共同的协同作用也无法表现;CN101679798、CN102959020、CN102676004具有防眩光功能,但不具有抗污性或抗静电性;申请号CN103555156涉及到一种抗污、抗静电涂料,但是其不具有防眩光功能;CN103351677将氟、硅助剂、抗静电助剂、防污树脂添加到UV光固化涂料中,经过雾面辊压印出雾面效果后涂层兼具了抗静电、抗污、防眩光三种性能,但是采用滚压的方式获得防眩光性能的同时会显著降低抗污、抗静电效果,这是因为涂料涂布后,抗污、抗静电助剂迁移至表面才能充分表现其效果,但经过雾面辊压印时会破坏抗污、抗静电助剂在涂层表面分布的完整结构,另外该方法对雾面辊精度和均匀度要求较高,随着生产雾面辊发生磨损,雾度和防眩光效果会发生变化影响产品稳定性,最后此方法无法通过喷涂、浸涂等无需雾面辊的涂布方式来一步实现防眩光效果,例如亚克力等比较厚或硬的板材,很难使用雾面辊压印出雾面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抗静电、抗污、防眩光辐射固化涂料组合物。本发明的涂料组合物在其涂布固化过程中无需使用雾面辊,能够适合辊涂、喷涂、浸涂等多种涂布方式一次性获得抗污、抗静电、防眩光等多种功能,适用于各种塑胶卷材或板材,操作简便,成本低,另外由于固化时涂料表层不会受到雾面辊的破坏,使抗污、抗静电、防眩光三种功能的协同作用得到充分保留和发挥,能够有效解决该领域的相关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静电、抗污、防眩光辐射固化涂料组合物,所述涂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
所述的丙烯酸单体为表面张力≥38、密度≥1.12的丙烯酸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乘鹰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维凯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乘鹰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维凯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102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