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延迟电路的多级防雷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18042.4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18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思迈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延迟 电路 多级 防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雷电路,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带延迟电路的多级防雷电路。
背景技术
直流电源防雷器用于防止雷电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对直流电源系统和用电设备造成的损坏,保护设备和使用者的安全。广泛用于移动通信基站、微波通信局(站)、电信机房、工厂、民航、金融、证券等系统的直流电源防护。适用于各种直流电源系统,如: 直流配电屏;直流供电设备; 直流配电箱;电子信息系统柜;二次电源设备的输出端。
现有的直流电源的防雷电路中,有采用多级防护电路进行吸收电流的,前级防护采用压敏电阻,后级防护采用瞬态二极管,过电流先在前级防护进行泄流,后级防护则进行泄去残压,因为瞬态二极管虽然反应快,但是有一个泄流频率界限,超过界限时机会损坏,所以设置压敏电阻先泄流,并防止多脉冲涌浪电流,这样就很好地保护了后续的瞬态二极管,但是因为过电流来时速度非常快,两者之间的导线很短,基本是同时达到两个防护电路,很可能导致后级防护电路在前级防护电路前面就动作了,这样即导致了后级防护电路遇到多脉冲电流后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在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延迟电路的多级防雷电路,解决现有多级防雷电路,经常出现后级防护电路在前级防护电路之前动作,从而导致后级防护电路出现损坏的缺陷。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带延迟电路的多级防雷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级防护电路和第二级防护电路,沿电流方向,第一级防护电路位于第二级防护电路的前方,第一级防护电路包括压敏电阻R1、压敏电阻R2和放电管GDT,压敏电阻R1和压敏电阻R2串联后两端分别连接到电源输入的正极和负极,放电管GDT的一端连接到压敏电阻R1和压敏电阻R2的连接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第二级防护电路包括瞬态二极管D1和瞬态二极管D2,所述的瞬态二极管D1和瞬态二极管D2串联后的电路两端分别连接到电源输入的正极和负极,且瞬态二极管D1和瞬态二极管D2的连接处接地,第一防护电路和第二防护电路之间设置有一个延迟电路,延迟电路包括电感L1和电感L2。本防雷电路,设计为两级防护电路,第一级防护电路中,压敏电阻R1和压敏电阻R2,在感受到过电压时,电阻即变小,使得电流急剧变大,达到GDT的导通电流,从而将涌浪电流导通入地,第一级防护电路通过压敏电阻实现,但压敏电阻反应比较慢,会有残压漏到后续电路,可能会对电器造成影响,所以第二级防护电路是用于吸收残压,所以采用瞬态二极管进行吸收,瞬态二极管主要是反应速度快,感应到残压,可以迅速导通入地,当出现连续的浪涌电流时,第一级防护电路中的压敏电阻还处于导通状态,所以后续残压不会出现,也保证了瞬态二极管的安全,也保证了负载的安全。而且因为电流流动速度过快,防止第二防护电路线动作,所以两个防护电路之间设置了延迟电路,即是电感L1和电感L2,利用电感的退耦作用,使得电流流向第二防护电路时,有一定的延迟,从而保证了第一防护电路先工作。
进一步,上述的第一防护电路上还并联有压敏电阻R3,电源输入的正极和负极处分别设置有一个温度保险电阻。 当压敏电阻达到极限时,出现短路,使得电子器件烧毁,所以设置温度保险电阻,在感应到温度后,即断开电路,而且设置了前置的压敏电阻R3,在R3先出现短路后即断开了电路,保护了后面的第一防护电路。
进一步,上述的第二防护电路上还并联有一个瞬态二极管D3,瞬态二极管D3和压敏电阻R3作用差不多,是防止第二防护电路达到极限时烧毁,其先烧毁,使得温度保险电阻反应短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前级防护电路和后级防护电路上设置退耦电感,使得电流流向后级防护电路时,出现延迟,保证了前级防护电路先工作,从而保护了后级防护电路。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结构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思迈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思迈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180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