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结构体及使用该结构体的耳机和音箱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21933.5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0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正盛;张玉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正盛;张玉树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H04R1/2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伟斌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使用 耳机 音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音响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耳机和音箱等设备。
背景技术
碳纤维是一种由有机母体纤维(例如粘胶丝、聚丙烯腈或沥青)采用高温分解法在1000~3000度高温的惰性气体下去除碳以外的所有元素制成的新型非金属材料。具有高比强、高比模、耐疲劳、抗蠕变、比耐热钢还耐高温、比不锈钢还耐腐蚀、耐磨损、尺寸稳定、导电、导热、热膨胀系数小、自润滑和吸能抗震等一系列优异性能。由于炭纤维抗冲击性和高温抗氧化性较差,除用作绝热保温材料外,碳纤维很少直接使用,多与树脂等材料结合,构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如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高,比模量大,在声乐器方面可以大量使用,举例说明,音响器材中的扬声器是将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扬声器的音盆是电声转换的关键元件,制造音盆的材料需要具备:轻质、高刚性和良好的共振,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是制造扬声器音盆较好的材料。
但是在现在技术中利用了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音响设备仍然存在声音不够丰满、存在较大音染和较小信噪比、低频延伸差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体及使用该结构体的耳机和音箱,通过改进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结构,提供一种新型的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结构体,使得声音更加丰满有层次、减少音染和提高信噪比、并且使低频延伸效果更好。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体,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音响设备的结构体,结构体包含二层结构,该二层结构包含第一弹性体层、含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层,含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层以热固性树脂为基材。
进一步,结构体还包含第二弹性体层,第一弹性体层、含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层和第二弹性体层按照第一弹性体层、含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层和第二弹性体层的顺序排列。
进一步,含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层为三层结构,按照第一碳纤维层、中间层、第二碳纤维层顺序排列,第一碳纤维层、中间层及第二碳纤维层以热固性树脂为基材,三层结构与第一弹性体层、第二弹性体层粘合在一起。
进一步,中间层包含连续碳纤维纱、硼纤维编织物与连续碳纤维纱的混合物、连续碳纤维纱与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的混合物和热塑性弹性体中的一种。
进一步,第一碳纤维层和第二碳纤维层经过编织加工。
进一步,第一弹性体层、第二弹性体层各自的厚度在0.15毫米至0.3毫米之间,含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层厚度在0.65毫米至0.85毫米之间。
另外,还提供一种耳机,该耳机包含后盖、结构体、喇叭、大腔体壳,后盖与大腔体壳后端对接,喇叭位于大腔体壳内的前端,结构体位于后盖的腔体内,结构体与后盖的底部之间有一个空间即第一腔室,结构体与喇叭之间有一个空间即第二腔室。
进一步,后盖内壁设置有用于对结构体进行止挡固定的突起物或凹部。
另外,还提供一种音箱,该音箱包含音箱后壁、结构体、音箱喇叭,大腔体壳,音箱喇叭位于大腔体壳内的前端,结构体位于音箱后壁与音箱喇叭之间,音箱后壁与结构体之间有一个空间即音箱第一腔室,结构体与音箱喇叭之间有一个空间即音箱第二腔室。
进一步,音箱的音箱喇叭的音盆用上述任一的结构体制造而成。
使用本发明,由于改进了结构体的结构,使得运用了这种结构体的音响设备发出的声音更丰满、音染较小,提高了信噪比及低频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例中结构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实施例中结构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结构体中含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层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音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用于音响设备的结构体1包含二层,即第一弹性体层2、含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层3,含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层3以热固性树脂为基材。二层材料经加温加压结合在一起,由于加温加压,第一弹性体层2中的材质对含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层3有渗入,第一弹性体层2包含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弹性体是常温下具有橡胶的弹性,而在高温下具有可塑化成型的一类弹性体。进一步,热塑性弹性体可以是聚氨酯树脂或者聚酰胺树脂等。二层结构对声音中的杂波嗓声有很好的过滤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正盛;张玉树,未经陈正盛;张玉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219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自动汽车卸料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斗轮堆取料机用平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