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级壁厚的薄壁泡沫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23690.9 | 申请日: | 2014-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03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雷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06 | 代理人: | 刘克勤 |
地址: | 62101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级壁厚 薄壁 泡沫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泡沫炭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具体为一种纳米级壁厚的薄壁泡沫炭材料及其快速制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泡沫炭是一种新型炭质材料,具有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隔热好等特点,此外还具有导电、吸波等性质,这些优异的性能使泡沫炭在热交换器、催化剂载体、电子器件以及航空航天等许多民用和军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依据石墨化程度不同,泡沫炭可分为非石墨化泡沫炭和石墨化泡沫炭;依据孔状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孔状泡沫炭和网状泡沫炭。目前,泡沫炭材料的制备原料以非生物质原料为主,如沥青、聚合物等,存在原料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的问题。从泡沫炭材料的制备方法上看,主要有常规发泡法、模板法、超临界法以及60Co射线辐射法等,存在操作复杂或工艺条件苛刻的问题。从所得材料的结构上看,目前所得泡沫炭材料多为多孔状和网状,炭壁一般较厚(微米级),不利于碳骨架的充分裸露和有效利用。基于资源丰富且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利用简单的工艺路线制备结构新颖、性能优异且稳定的泡沫炭材料已经成为该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
微波法制备炭材料具有快速、高效、节能的特点。专利CN200810011997公开了一种生物质基的石墨化碳及碳-碳复合材料的微波制备方法,该方法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生物质高分子为碳化前驱物,浸渍FeCl3溶液后干燥,然后在20-110 ℃温度条件下蒸汽相聚合0.5-14天制备Fe/PPy/生物质复合物,最后将此复合物进行微波炭化处理得到高比表面积的石墨化炭材料。由于采用PPy作为微波吸收剂,因此PPy/生物质复合物的形成对微波炭化及石墨化效果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级壁厚的薄壁泡沫炭材料,以及以生物质淀粉为原料制备这种纳米级壁厚的薄壁泡沫炭材料的快速简便的方法。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纳米级壁厚的薄壁泡沫炭材料,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酸液对玉米淀粉的点蚀水解作用,使酸液通过水解产生的孔洞进入淀粉颗粒内部,然后在微波加热条件下,使淀粉颗粒内部产生大量气体,同时利用酸液的脱水作用及微波产生的高温,促进原料快速发泡炭化,制得纳米级壁厚的薄壁泡沫炭材料,其主要成分的分子表达式为:CnHxOy,此外还含有痕量硫、磷或锌元素。
该材料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网眼由纳米级厚度的薄炭壁相连,炭壁结构中含有羟基、羰基及环氧活性基团,此外该薄壁泡沫炭材料具有微孔和介孔结构,其中介孔孔径呈窄分布状态,经活化的薄壁泡沫炭材料其炭壁为多孔炭片的叠加。
所述网眼尺寸为10~50 μm;所述薄炭壁由更薄的层状炭片叠加而成,炭壁厚度约为25 nm;所述呈窄分布状态的介孔主要为层状炭片叠加形成的狭缝状孔隙,其孔径在2~9 nm之间。
所述分子表达式CnHxOy中,C元素含量为50%~80%,H元素含量为1%~5%,O元素含量为15%~45%。
上述纳米级壁厚的薄壁泡沫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1)、将玉米淀粉分散于酸性水溶液中浸渍,制得玉米淀粉料浆;该料浆是利用酸液对玉米淀粉的点蚀水解作用,使玉米淀粉颗粒产生孔洞;
(2)、抽滤玉米淀粉料浆,获得滤饼;
(3)、干燥滤饼;
(4)、将干燥后的滤饼置于装有微波吸收剂的非金属耐热封闭容器中,淀粉颗粒的总体积应远小于容器的容积,再充入惰性保护气体;
(5)、将容器置于微波场中,利用微波对容器中的淀粉颗粒快速加热,使淀粉颗粒内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分解气体,分解气体急剧膨胀外逸并使淀粉颗粒被发泡拉伸,与此同时,酸液的脱水作用以及微波产生的高温使淀粉颗粒在发泡的过程中被炭化定型,形成纳米级薄炭壁泡沫结构,最终充满容器;
(6)、将发泡炭化后的材料连同非金属耐热封闭容器一起自然冷却至室温;
(7)、将材料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干燥后得目标产品纳米级壁厚的薄壁泡沫炭材料。
所述非金属耐热封闭容器采用石英坩埚,该石英坩埚有两层,为内锅、外锅套装结构,所述玉米淀粉装在内锅中,所述微波吸收剂是四氧化三铁,装在内、外锅的夹缝中。
步骤(1)所述玉米淀粉与酸性水溶液的固液比为1 g : 4 mL~1 g : 20 mL,玉米淀粉在酸性水溶液中浸渍时间为1~5 h;所述浸渍用酸性水溶液为硫酸或硫磷混酸的水溶液,硫酸浓度为0.5~1.5 mol/L,磷酸浓度为0~1.5 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236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氯氢硅合成尾气的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湿法磷酸初级净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