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取向透明纳米麻纤维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26315.X | 申请日: | 2014-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6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宋维宁;徐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至柔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L97/02;C08K3/36;C08K3/30;C08K3/34;C08K3/26;C08K5/20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10 | 代理人: | 唐纫兰;隋玲玲 |
地址: | 21443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取向 透明 纳米 麻纤维 聚酯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耐高温取向透明纳米麻纤维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原料包括纳米麻纤维1~50份、聚酯50~95份、添加剂含量在0.1~5份,界面偶联剂的含量在0.1~5份;
所述界面偶联剂是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异氰酸酯类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聚酯为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和/或PET;
所述添加剂是二氧化硅、碳酸钙、硫酸钡、高岭土、碳酸镁、氧化钙、氧化锌、硅酸钠、氧化锑、氧化钛、丙烯酸类交联聚合物、芥酸酰胺、硬脂酸酰胺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所述纳米麻纤维为洋麻纤维、大麻纤维、亚麻纤维、红麻纤维、黄麻纤维和剑麻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温取向透明纳米麻纤维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特性粘度,在邻氯苯酚中,在35℃为0.4dl/g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温取向透明纳米麻纤维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纳米麻纤维1~30份、聚酯70~95份、添加剂含量在0.1~2份,界面偶联剂的含量在0.1~2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温取向透明纳米麻纤维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界面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2:1的混合物,或为铝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1:2的混合物;
所述添加剂是二氧化硅:硫酸钡=2:1的混合物,或者二氧化硅:高岭土=2:1的混合物,或者为二氧化硅:碳酸钙=2:1的混合物,或者为二氧化硅:硬脂酸酰胺=2:1的混合物。
5.制备如权利1-4之一所述的耐高温取向透明纳米麻纤维聚酯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纳米麻纤维在160-220℃加热干燥,控制干燥后的纳米麻纤维含水量为0.1%以下 ;
通过混合机将固体状态下的纳米天然纤维材料与粉状界面偶联剂均匀混合;
将聚脂粒料在180-190℃加热干燥,控制干燥后的含水量为0.1%以下;
将干燥后的聚脂粒料磨成粉状,再与带界面偶联剂的纳米天然麻纤维材料均匀混合;
将混合粉末送入挤出机的料斗内,经过输送、加热,在290℃下熔融;
通过分散混合设备将纳米天然麻纤维材料和聚酯材料的混合物在熔融状态下混合,使纳米天然麻纤维材料均匀分散在高粘度聚酯高分子材料中;
通过挤出模具,使得挤出的纳米天然麻纤维聚酯材料成膜状;
在150-180℃的拉伸温度下,沿纵方向、横方向分别以3.5~5.0倍的倍率进行双轴拉伸,并在160至250℃的温度热定型1-100s,得到产品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耐高温取向透明纳米麻纤维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分散混合设备的主要部件之间形成的流道产生拉伸流动,拉伸流动场可以是轴对称的圆形或平面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在该流场里流动由宽变窄,再由窄变宽,反复至少三次;拉伸部件之间的间距是可以调节的,可调间距是0~5mm;步骤7)中所述挤出设备所用的模具为狭缝衣架式模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耐高温取向透明纳米麻纤维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热定型温度180℃~230℃,并在120~160℃的温度下进行热松弛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取向透明纳米天然纤维聚酯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拉伸后薄膜的厚度为12~250μm。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向透明纳米天然纤维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在30~150℃下的膨胀系数小于等于10ppm/℃,大于等于1ppm/℃。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向透明纳米天然纤维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大于等于8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至柔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至柔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2631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能源动力造能机能量放大装置
- 下一篇:全自动色带绕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