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二氧化碳气体分离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26519.3 | 申请日: | 2014-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2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金万勤;刘公平;申杰;徐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71/38 | 分类号: | B01D71/38;B01D71/10;B01D71/06;B01D71/08;B01D71/64;B01D71/60;B01D71/70;B01D69/10;B01D67/00;B01D53/2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18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石墨 材料 二氧化碳 气体 分离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二氧化碳气体分离膜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膜可以用于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分离。
背景技术:
CO2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随着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CO2的排放量也急剧增长,随之产生的温室效应、全球变暖问题正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减少CO2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最有效的途径。工业上比较成熟的分离CO2技术主要有:溶剂吸收法,吸附分离法,深冷法和膜分离技术。溶剂吸收法对CO2的分离效果好,其缺点是耗能较大、处理成本较高。吸附分离法利用固体吸附剂分离CO2,其操作方法简单、适应能力强。但其缺点是吸附容量有限,需要大量的吸附剂,吸附解吸频繁,自动化程度要求很高。深冷法由于能耗大,成本高,通常适用于油田伴生气中CO2的回收。与上述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气体膜分离技术具有无相变、能耗低、无二次污染以及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被称为最具发展应用前景的第三代新型气体分离技术。在气体膜分离技术中,气体分离膜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目前,气体膜分离技术主要采用有机膜材料,如聚硅氧烷、聚砜、聚乙炔、纤维素、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醚等。有机膜虽然具有好的柔韧性,较高的分离系数,优异的加工性能,但其透过速率低,不耐高温,抗腐蚀性差。纯有机聚合物膜很少有能够超越渗透性—选择性平衡的限制。无机膜在涉及高温,腐蚀性介质的体系中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且具有良好的透过性及选择性,但较高的制造成本是其大规模应用的制约因素。
石墨烯以其独特的原子层的结构,以及其突出的电学、热学和机械性能,不仅在光电器件,传感器,电池材料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膜领域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价值。然而将石墨烯直接成膜的操作条件较为苛刻,重复性较差,而且稳定性不好,且自支撑的石墨烯材料在实际环境中机械性不好,导致其不能有效地在实际工业中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二氧化碳气体分离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采用将石墨烯材料分散于聚合物中成膜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稳定性好等优势,是一种有效地解决途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二氧化碳气体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A)将石墨烯材料加入到溶剂中,将其分散后,配置成0.1~3mg/ml的分散液;
B)将有机聚合物材料加入溶剂中,配置成质量百分浓度为1~20%的溶液,于70℃~120℃下加热搅拌4~8小时,得到聚合物溶液静置待用;
C)将步骤A)的分散液加入到步骤B)的聚合物溶液中,于70℃~120℃下加热搅拌10~16小时,然后再将溶液温度降低至40℃~60℃下静置脱泡,制得涂膜液;其中分散液的加入量为控制石墨烯材料与有机聚合物材料的质量比例为0.1~3:100;
D)将步骤C)中涂膜液涂覆于支撑体的一侧,在空气中自然晾干,然后加热固化,固化得到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二氧化碳气体分离膜。
优选上述的支撑体为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砜(PES)、聚醚酰亚胺(PEI)、醋酸纤维素(CA)、莫来石、Al2O3或ZrO2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复合支撑体。优选支撑体的形状为片式、管式或者中空纤维式的一种。优选上述支撑体的平均孔径是20nm~2000nm。
优选上述的有机聚合物材料至少为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壳聚糖、聚酰亚胺、聚醚共聚酰胺或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一种。
优选上述的石墨烯材料为巯基化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羟基化石墨烯、羧基化石墨烯或氨基化石墨烯中的一种。
优选上述溶剂均为水、乙醇、DMF、DMSO、甲苯或二甲苯中的一种。
步骤A中将石墨烯材料加入到溶剂中分散的方式优选搅拌和超声分散;优选所述的固化温度为70℃~120℃,固化时间为10~24小时。
本发明优选对支撑体进行预处理,具体方法为将支撑体表面打磨光滑,超声清洗,再用去离子水将其表面冲洗干净并烘干。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265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动振盘
- 下一篇:氨基酸生产工艺的除烟脱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