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垂直吊缆绳撑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28742.1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174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姚刚;杨阳;徐士杰;杜文;岳文峰;余志给;张亚婷;牛凯;王荣;佘敏;凌鑫;程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C1/12 | 分类号: | B66C1/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50201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垂直 缆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吊装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完善,无论是工业厂房还是公共建筑都朝着“大面积”、“大体量”的方向发展。大跨度的网架吊装、钢筋笼的吊装、预埋件的吊装都成为在建项目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吊装过程中,一些柔软的弹性材料在吊装过程中容易放生变形,甚至跨中挠度超过规范要求,使得吊装难以实现,虽现在有一些处理措施,但是其便捷性、可靠度都有待商榷。
现代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对安装构件的精度、位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机械运用技术的提高及设备的不断优化,吊装构件的重量已经不是制约吊装主要因素,随着起重器械吊装能力的提升,吊装的构件的体积可以做的越来越大,这样可以减少构件拼装的次数,有效的保证了构件的整体性。如附图2所示,吊装过程中,因为重力、风力等外力因素的作用,被吊装的构件容易发生变形、挠度过大,严重影响了构件本身的质量。
现有技术提供了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例如根据吊装构件的长度和形状,专门制作其下面的垫放物体,或者给构件制作担架。但这些方案具有一些缺点。具体地:
(1)需要根据吊装构件的长度和形状,专门制作其下面的垫放物体,或者给构件制作担架。一般的这种用作垫放的物体难以在不同形状、体积的构件上使用,造成材料的浪费。
(2)由于构件下面垫放物体比较困难,在垫放支撑物过程中涉及到构件的起吊,容易使构件产生变形。
(3)吊装到位后,构件的安放比较麻烦,现有技术没有能使构件摆放到位的有效方案。
(4)在安放构件的垫放物时,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难以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吊装过程中的构件变形问题、挠度过大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垂直吊缆绳撑,其特征在于:由第一槽钢、第二槽钢、钢片Ⅰ、钢片Ⅱ和锁紧装置组成绳撑。所述绳撑安装在第一缆绳和第二缆绳之间。所述第一缆绳和第二缆绳的上端连接在吊臂的顶部。所述第一缆绳和第二缆绳的下端分别固定在长大构件上的两点。
所述第一槽钢的尾端连接钢片Ⅰ。所述第二槽钢的尾端连接钢片Ⅱ。所述钢片Ⅰ背向第一槽钢的一侧安装钢夹Ⅰ。所述钢片Ⅱ背向第二槽钢的一侧安装钢夹Ⅱ。
所述第二槽钢扣合在第一槽钢上。所述第二槽钢和第一槽钢通过锁紧装置固定在一起。
所述钢夹Ⅰ夹在第一缆绳上。所述钢夹Ⅱ夹在第二缆绳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槽钢的两侧分别开有条形槽Ⅰ-Ⅰ和条形槽Ⅰ-Ⅱ。所述第二槽钢的两侧分别开有条形槽Ⅱ-Ⅰ和条形槽Ⅱ-Ⅱ。
还包括两套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包括螺栓和蝶形螺母。其中一套锁紧装置的螺栓从条形槽Ⅰ-Ⅰ和条形槽Ⅱ-Ⅰ穿出后,旋入蝶形螺母。另外一套锁紧装置的螺栓从条形槽Ⅱ-Ⅰ和条形槽Ⅱ-Ⅱ穿出后,旋入蝶形螺母。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该缆绳撑在使用过程中,省去了给构件专门制作固定担架的时间,缩短吊装的施工周期,有效的提高施工经济效益。采用本缆绳撑,解决了缆绳与吊装构件之间存在角度问题,有效的减小了构件的挠度,使用非常方便,使用不同跨径构件的吊装,在起吊之前就可以完成缆绳撑的安装工作,保证了施工的安全。不仅使得吊装工作方便、简捷,而且满足了吊装过程中的安全。一些构件在吊装过程中挠度过大、变形过大的难题迎刃而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2为现有的构件吊装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另外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5为第一槽钢立体图;
图6为第二槽钢立体图。
图中:第一槽钢1、条形槽Ⅰ-Ⅰ101、条形槽Ⅰ-Ⅱ102、第二槽钢2、条形槽Ⅱ-Ⅰ201、条形槽Ⅱ-Ⅱ202、钢片Ⅰ3、钢夹Ⅰ301、钢片Ⅱ4、钢夹Ⅱ401、锁紧装置5、吊臂6、第一缆绳601、第二缆绳602、绳撑7、长大构件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一种垂直吊缆绳撑,由第一槽钢1、第二槽钢2、钢片Ⅰ3、钢片Ⅱ4和锁紧装置5组成绳撑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287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方管自动翻管装置
- 下一篇:一种药液玻璃包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