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30675.7 | 申请日: | 2014-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5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朴春德;施斌;魏光庆;袁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16 | 分类号: | G01B11/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黄雪兰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动覆岩 变形 分布式 光纤 检测 方法 | ||
1.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光纤的铺设、采动覆岩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等方法,其步骤如下:
1)传感光纤的铺设:
1.1)布置监测孔,沿采煤回采方向在回采工作面设置钻孔;
1.2)铺设传感光纤,将传感光纤呈U字形铺设于监测孔内,其具体步骤为:
1.2.1)为钻杆配设配重,配重的纵截面为U形,其顶口设有能够与钻杆内径相吻合插接的连接头,配重的侧壁对称设有凹槽;
1.2.2)将传感光纤沿配重的凹槽铺设,通过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把传感光纤粘贴在配重之中,并把配重安装在钻杆的最前端,而传感光纤沿钻杆外部两侧向远离配重的一端延伸;
1.2.3)通过钻杆的推力把传感光纤输送到监测孔的预定埋深,将传感光纤铅直铺设在钻孔内,并在监测孔外部预留传感光纤;
1.3)灌浆封孔,通过钻杆向监测孔内注入混凝土浆液,在注浆压力下配重将与钻杆脱离,配重固定于钻孔底部,随着钻杆由内而外的抽出,传感光纤铺设于监测孔内;
1.4)传感光纤连到监测室,每个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与相邻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进行熔接串联为一根,并将通过传输光缆把传感光纤引到监测室;
2)采动覆岩变形监测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2.1)根据钻孔埋深、监测距离和采动影响范围,设定仪器的测试范围、频率、精度等参数;
2.2)采动前先对覆岩岩体进行初值测试ε0,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测量各监测孔处因采动引起的岩层变形量εi(i=1,2,...,n),并把每一频次的监测数据减去初值作为某频次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化值Δε=εi-ε0;
2.3)利用传感光纤对应变的敏感特性,当传感光纤与覆岩地层协调变形时,其发生的应变大小认为是覆岩地层的变形量;
2.4)基于布里渊频移与传感光纤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布里渊光时域发射仪/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仪(简称BOTDR/BOTDA)实时检测埋设在覆岩中传感光纤的变形,通过公式:Z=c·T/2n计算得到传感光纤线路某受力点到BOTDR/BOTDA入射端的距离Z,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T/2为发出脉冲光至接收光纤某受力点返回的布里渊散射光的一半时间间隔,n为光纤的折射系数;
2.5)当覆岩因采动而发生变形时,通过岩体中布置的传感光纤,得到监测孔沿线的应变分布,分析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拉应力和超前压应力,确定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破坏高度和受力状况;
2.6)根据回采工作面与监测孔之间距离、覆岩变形特征,设置每天监测采样频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孔钻孔方式分为两种:一)是监测孔的孔口位于地面,由上至下钻孔,钻孔深度为地面至回采工作面顶板之间,其布置方式为:沿工作面回采方向每隔10~50m自上而下铅直布置监测孔;二)是监测孔的孔口位于巷道,在巷道顶板处由下至上钻孔,钻孔方向与垂线一致或与垂线呈α角,钻孔深度为巷道上方至导水裂隙带的理论计算高度之间,其布置方式为:对于走向长壁采煤工作面,在回采工作面的进风巷和回风巷巷道顶板,由下而上垂直或沿垂线一定角度布置监测孔,每孔间隔为10~50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监测孔方向与垂线一致时,根据传感光纤所受的应变值和地层分布,确定岩层扰动区域和受力大小;当井下监测孔方向与垂线成α角时,有关岩层扰动区域范围为d=L·cosα,式中L为钻孔中岩层扰动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3067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摆动式保险杠喷涂工装
- 下一篇:高分子材料外置弹簧喷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