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木屑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31025.4 | 申请日: | 2014-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0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胡建;倪福全;曾赟;杨萍;周曼;卢修元;漆力健;李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625014 四川省雅安市雨***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木屑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制备方法,具体为木屑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消耗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建筑能耗总量逐年增加,目前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三成,国家的能源负担将更加沉重。经济高速增长对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也在增加,形势日趋严峻,无论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还是从环境保护的需要来看,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节能环保材料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废弃木屑取代混凝土中砂制成绿色环保型木屑混凝土,具体的技术方案为:
木屑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木屑混凝土由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数混合而成:
水泥1份,砂2.2份,石子4.3份,水0.6份,木屑0.066~0.11份;
所述的木屑经过以下处理:
(1)木屑经过筛分选取粒径0.5-0.25mm;
(2)去除木屑中的单糖;
(3)在170℃下进行烘干处理5小时,含水量为5%以下。
所述的去除木屑中的单糖方法为,冷水浸泡24小时,或者热水煮沸3小时。
本发明提供的木屑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用废弃木屑取代混凝土中砂制成绿色环保型木屑混凝土,木屑混凝土具有容重轻、保温、隔热性能好、使用能耗低、无污染等优点,符合我国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木屑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木屑混凝土由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数混合而成:
水泥1份,砂2.2份,石子4.3份,水0.6份,木屑0.066~0.11份;
水泥,选用四川雅安新康水泥厂,复合硅酸盐水泥32.5R。
木屑选用四川省雅安市一个废弃木材加工厂的松木木屑。木屑经过以下处理:
(1)木屑经过筛分选取粒径0.5~0.25mm;
(2)去除木屑中的单糖;
(3)在170℃下进行烘干处理5小时,含水量为5%以下。
所述的去除木屑中的单糖方法为,冷水浸泡24小时,或者热水煮沸3小时。
砂石,采用河砂,经过筛分处理,级配良好。
石子,为碎石,粒径和级配均符合要求。
按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对水泥物理性能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制作混凝土标准试件。实验制作原普通混凝土等级为C25,设置木屑添加量依次为0、0.066、0.11、0.154和0.22的木屑混凝土试件组,即木屑对的砂取代率依次为0%、3%、5%、7%和10%。木屑混凝土试件组标准养护24h后脱模放入标准养护箱养护至规定龄期后,用STYE-2000B压力试验机测定其力学性能。测定其导热性能时,采用测定其力学性能试件相同的配合比,按150×150×150制作实验试件并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养护,用IMDRY3001-III智能型双平板导热系数测定仪测定其28d的导热系数。
为研究木屑中单糖对混凝土凝结性的影响,设置对比实验组,单糖处理组和单糖未处理组。用蒸馏水热处理方式来去除木屑中的单糖。对去除单糖的木屑利用DHG-9140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在170℃下进行烘干处理5小时。按照相同配合比制作木屑添加量依次为0、0.066、0.11、0.154和0.22的单糖处理组混凝土,与木屑未处理组形成对比。
(1)木屑添加量对木屑混凝土抗压强度性能的影响
试件各龄期强度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由表1中检测结果可知,与木屑添加量为0的普通混凝土相比,随着木屑取代率的增加,木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由于单糖会对混凝土的凝结产生阻碍作用,单糖处理后的木屑混凝土的凝结性强于未处理组,故处理组的抗压强度要大于同取代率条件下的单糖未处理组的抗压强度。实验设计混凝土标号为C25,当木屑添加量大于0.154,强度低于25MPa。
(2)不同木屑取代率对木屑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
各组含有单糖试件相应龄期的导热系数结果见表2,各组不含有单糖试件相应龄期的导热系数结果见表3。
表2 含有单糖的木屑混凝土试件的导热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310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排气涡轮增压器及其联接杆
- 下一篇:通过三维培养重新编程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