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智能手机预警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32751.8 | 申请日: | 2014-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84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徐青;罗云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60 | 分类号: | G06F21/60;G06F1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李丹;栗若木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智能手机 预警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尤指一种实现智能手机预警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而智能手机的安全问题也逐步出现,尤其近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手机中存储的用户隐私如涉及的动辄上万的投资理财信息,其安全问题更加不容小视。据统计,在中国每天都有1千部手机被丢失,而手机丢失后,用户隐私极易被侵犯。
目前,关于手机防盗的很多解决方案都是基于用户主动控制型思路,比如:用户发现手机失窃后,发送指令到手机,让手机定位、拍照、抹去记录等等。目前实现智能手机告警的方式,一方面,由于需要用户进行主动发起指令,这时手机很可能已经失窃很久了,因此是不及时的;另一方面,由于实时性不够,等用户发现时,很有可能小偷已经拔出sim卡使得手机无法通信,用户的指令无法传达,也就是说,不能有效地保证手机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智能手机预警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对移动手机的安全性做出及时、有效地预警。
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智能手机预警的方法,包括:根据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中所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获取用户历史行为信息;
根据获得的用户历史行为信息识别当前用户行为是否是可疑行为;
对可疑行为进行告警处理。
采用质量阈值聚类算法获取所述用户历史行为信息。
所述采用质量阈值聚类算法获取所述用户历史行为信息包括:
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特征抽取,提取出各个用户行为数据中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组成用户行为特征;
通过模式学习,对提取的用户行为特征获取一系列的表示用户行为是否可疑的用户行为阈值。
所述识别当前用户行为是否是可疑行为包括:
比较所述当前用户行为数据和当前用户的所述用户行为特征,如果所述当前用户行为都超出对应的所述用户行为阈值,识别出当前用户行为为可疑行为。
所述对可疑行为进行告警处理包括:
向所述智能手机发送通知用户当前用户行为为可疑行为的告警通知,同时,将告警通知发送给与所述智能手机用户关联的其他移动终端或者账户邮箱。
所述用户行为阈值为单一用户行为数据的阈值,和/或多重用户行为数据的组合阈值;
所述用户行为特征包括地理位置特征,加速度传感器特征,用户交互特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实现智能手机预警的装置,至少包括处理模块、识别模块,以及告警处理模块;其中,
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智能手机的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中所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根据接收到的用户行为数据获取用户历史行为信息;
识别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智能手机的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中所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以及来自处理模块的用户历史行为信息;根据接收到的用户历史行为信息识别当前用户行为是否是可疑行为,在识别出当前用户行为为可疑行为时,向告警处理模块输出异常通知;
告警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异常通知时,对可疑行为进行告警处理。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来自智能手机的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中所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对接收到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特征抽取,提取出各个用户行为数据中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组成用户行为特征;通过模式学习,对用户行为特征获取一系列的表示用户行为是否可疑的用户行为阈值;
所述识别模块具体用于:比较接收到的当前用户行为数据和当前用户的用户行为特征,如果当前用户行为都超出对应的用户行为阈值,则识别出当前用户行为为可疑行为,向告警处理模块输出异常通知。
所述告警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向所述智能手机发送通知用户当前用户行为为可疑行为的告警通知,同时,将告警通知发送给与所述智能手机用户关联的其他移动终端或者账户邮箱。
所述用户行为阈值为单一用户行为数据的阈值,和/或多重用户行为数据的组合阈值;
所述用户行为特征包括地理位置特征,加速度传感器特征,用户交互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327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