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温高盐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驱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38289.2 | 申请日: | 2014-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5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夏燕敏;蔡红;苏智青;许汇;沙鸥;张国萍;于志省;朱益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K8/584 | 分类号: | C09K8/584;C09K8/588;C08F220/56;C08F220/58;C08F220/34;C08F220/06;C08F4/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高盐中低渗 油藏 提高 收率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温高盐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驱油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疏水缔合聚合物在砂岩地层孔吼处较易造成堵塞、近井地带注入性差、只能用于中高渗油藏,以及疏水缔合聚合物容易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产生色谱分离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高温高盐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驱油组合物,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0.01~1份抗吸附剂、0.05~3份疏水缔合聚合物、0.2~5份驱油用表面活性剂、91~99.8份的水;其中,所述的抗吸附剂选自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方案,较好的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高温高盐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现场注入驱油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温高盐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驱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国内各大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原油含水率不断增加,部分大油田先后进入三次采油阶段。聚合物驱是三次采油的主要技术方法,驱油机理清楚,工艺相对简单,技术日趋成熟,是一项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聚合物的驱油机理主要是利用水溶性聚丙烯酰胺分子链的粘度,改善驱替液的流度比,提高驱替效率和波及体积,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由于三次采油周期长,深层油井温度高,因此,三次采油用聚合物必须有良好的增粘、耐温、抗盐、抗剪切性,并且性能长期稳定。
早期常用于强化石油开采(EOR)的聚合物驱的工业产品仅有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PAM),它依赖于高分子量和聚合物分子链上的离子和强极性侧基的排斥作用而达到增粘效果。但是,高分子量聚合物当受到较大的拉伸和剪切应力时,易于发生机械降解而丧失粘度,在低渗透率岩层中注入聚合物时尤为明显。水溶液中的阳离子,尤其是二价离子,会屏蔽聚合物中的离子基团,使聚合物分子链卷曲,流体力学体积减小甚至沉淀,从而使增粘性大大降低。当地层深度达20000英尺时,油层温度较高(约100℃),聚丙烯酰胺(PAM)中的酰胺基在高温水溶液中易水解,使聚合物溶液的抗盐性急剧下降。近年来,有关耐温抗盐型聚丙烯酰胺的研究主要通过在聚合物主链上引入大侧基或刚性侧基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引入抑制水解的单体或对盐不敏感的单体进行共聚来提高聚合物的耐水解及抗盐性能,或通过疏水基团的疏水缔合作用来改善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但由于共聚单体的质量或价格使得聚合物难以达到高分子量或产品具有较高的成本,在工业生产或在三次采油实际应用上会受到一些限制。目前三次采油中,能满足耐温抗盐要求的聚合物很少,不是价格太高就是性能不稳定,特别是不能满足矿化度100000mg/L以上,85℃以上高温的要求。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是指在聚合物亲水性大分子链上带有少量疏水基团的一类水溶性聚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增粘、抗盐、抗剪切等溶液性质,作为新型聚合物驱油剂应用于高盐、高剪切油藏开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为在聚合物分子中引入疏水基团而生成的疏水缔合型共聚物,在水介质中它的疏水链节以类似于表面活性剂方式聚集并缔合,大分子线团的有效流体力学体积增大,水介质粘度提高,较大的侧基对聚合物分子主链起到屏蔽作用,减弱盐离子对-COO—基团的影响;并且较大的侧基还具有一定的空间位阻效应,增强链的刚性。
但是现有研究表明该类聚合物的缔合能力和水溶性之间相互矛盾,水溶性好的聚合物往往疏水单体的碳链较短或含量较低,缔合效应不明显,需在较高的聚合物浓度下才表现出一定的缔合效果满足抗温抗盐性能;而含有长链或高含量的疏水单体的聚合物缔合能力很强,抗温抗盐性能好,但水溶性差,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溶解,失去了工业化应用的价值。如何能在二者之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是该类聚合物能否广泛应用于三次采油过程的关键。
国内在疏水缔合聚合物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西南石油学院、成都科技大学、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大学、中北大学等均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和成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382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插入式穴控多用途点种器
- 下一篇:化妆品包装盒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