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碳包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38847.5 | 申请日: | 2014-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28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少军;王莉;李建军;何向明;罗晶;徐程浩;尚玉明;高剑;王要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东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139 | 分类号: | H01M4/139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鼎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11 | 代理人: | 哈达 |
地址: | 21569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电极 活性 材料 碳包覆 方法 | ||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碳包覆方法,包括:
提供电极活性材料颗粒、碳源及第一溶剂,所述碳源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将所述电极活性材料颗粒、碳源及第一溶剂混合,使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分散在所述第一溶剂中,并使所述碳源溶解在所述第一溶剂中,获得一第一混合液;
将所述第一混合液在130℃至240℃加热条件下及0.2Mpa至30Mpa的压力条件下进行反应,使所述碳源在所述电极活性材料颗粒表面形成一碳源包覆层;
从所述第一混合液中将上述具有碳源包覆层的电极活性材料颗粒分离出来;以及
烧结所述具有碳源包覆层的电极活性材料颗粒,得到碳包覆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碳包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电极活性材料颗粒、碳源及第一溶剂混合的方法包括:
提供一分散液,在所述分散液中,所述电极活性材料颗粒均匀分散在所述第一溶剂中;以及
将所述碳源加入所述分散液中,并使所述碳源溶解在所述第一溶剂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碳包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液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电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和所述第一溶剂;
使该电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在所述第一溶剂中进行液相反应,所述液相反应完毕后得到一第二混合液,该第二混合液包括所述第一溶剂和分散在该第一溶剂中的电极活性材料颗粒;
将所述第二混合液作为所述分散液。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碳包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液的制备方法进一步包括一对所述第二混合液进行除杂的步骤,包括:
使用第二溶剂对所述第二混合液进行洗涤及过滤,得到未经干燥处理的湿粉状的电极活性材料,该湿粉状的电极活性材料包括所述电极活性材料颗粒及第二溶剂,该第二溶剂吸附在所述电极活性材料颗粒表面;
将所述湿粉状的电极活性材料分散在所述第一溶剂中,得到除杂后的第一混合液;以及
将所述除杂后的第二混合液作为所述分散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碳包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溶剂与所述第二溶剂互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碳包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相反应方法包括水热法、溶剂热法、沉淀法、超临界水热法及微波合成法。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碳包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溶剂为水、乙醇、乙二醇、丙三醇、二甘醇、三甘醇、四甘醇、丁三醇、正丁醇、异丁醇、聚乙二醇及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碳包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醇醚、聚氧乙烯烷基苯酚醚、聚氧乙烯脂肪胺、聚氧乙烯烷基酰胺、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和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几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碳包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为聚乙烯吡咯烷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碳包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活性材料颗粒为纳米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东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江苏华东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3884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