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原生态条件制备冬虫夏草菌种材料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541676.1 申请日: 2014-09-30
公开(公告)号: CN104365320B 公开(公告)日: 2017-01-25
发明(设计)人: 钟欣;刘昕;张古忍;李少松;阚绪甜;何健敏;张剑霜 申请(专利权)人: 中山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A01G1/04;A01G1/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510275 广东***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利用 青藏高原 高寒 草甸 生态 条件 制备 冬虫夏草 菌种 材料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原有生态条件制备冬虫夏草菌种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Berk.)Sung,Sung,Hywel-Jones&Spatafora是一种虫生子囊真菌,寄生于鳞翅目Lepidoptera蝠蛾科Hepialidae钩蝠蛾属Thitarodes昆虫的幼虫,其无性型为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 Liu,Guo,Yu&Zeng。冬虫夏草寄主钩蝠蛾属Thitarodes昆虫的一个世代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幼虫营地下隧道式穴居生活,杂食性,喜食圆穗蓼、头花蓼、小大黄和珠芽蓼等高寒植物的幼嫩根茎。

冬虫夏草分布于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域,该区域高寒缺氧,其气温常年具有高山低温的特点。利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原有生态环境条件进行原生态冬虫夏草道地药材产业化研究,可有效保持冬虫夏草道地产区的原生态属性,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节省能源消耗,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目前采用常规冬虫夏草菌种侵染寄主钩蝠蛾昆虫幼虫仍存在侵染率低、耗费时间长等问题。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2696555A)公开了一种半野生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2405763A)公开了一种冬虫夏草的培育方法,上述2个专利申请均采用含有中国被毛孢的菌液连续喷洒寄主幼虫体表的方法进行接种侵染;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2696392A)公开了天然冬虫夏草的增产方法,其中采用诱集液诱集蝙蝠蛾幼虫后,向幼虫喷洒蝙蝠蛾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两种菌种液体种;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2106235A)公开了一种全人工培养冬虫夏草的方法,其中采用一端直径小于0.2mm的不锈钢实心针或空心针的针状器具,沾取中国被毛孢菌体和孢子混悬液刺伤寄主幼虫的方法进行接种侵染;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2792855A)公开了一种用于冬虫夏草寄主感染的菌种材料及寄主感染方法,采用冬虫夏草菌皮作为菌种材料灌注、或拌入饲料喂食、或注射、或喷淋侵染寄主幼虫。但上述方法存在侵染活性低、或损伤后存活率低、或耗费时间过长、或菌种材料产量有限等问题,是制约原生态冬虫夏草道地药材产业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高寒草甸原有生态条件制备具有高侵染活性的冬虫夏草菌种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原有植被及生态条件,通过构建冬虫夏草菌中国被毛孢与活体高寒植物组织的共生体,增大高寒植物组织中国被毛孢的共生量,激活中国被毛孢的侵染活性,得到对寄主钩蝠蛾幼虫具有高侵染活性的冬虫夏草菌种材料,达到高效侵染寄主钩蝠蛾幼虫的目的。

发明人研究发现,冬虫夏草菌的无性阶段中国被毛孢在自然界中与其适生地中的多种高寒植物的根、茎、叶等组织存在共生现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经高寒植物组织根、茎、叶等组织共生,共生后要比未共生的冬虫夏草菌的侵染活性高数十至数百倍,基于这一原理发明本方法。

本发明制备具有高侵染活性的冬虫夏草菌种材料的方法包括:在青藏高原冬虫夏草适生的高寒草甸原有植被及生态环境下,建立高寒植物苗培育园,利用原生态温湿度及光照条件,通过适合高原的农业园艺栽培技术进行水肥管理,栽培并获得冬虫夏草寄主钩蝠蛾幼虫取食的高寒植物苗;将冬虫夏草菌源接种到培育园栽培的高寒植物苗组织上,根据不同海拔的气候规律情况,利用每年5~11月原生态温湿度条件,遮阴营造适宜的条件,使冬虫夏草菌的无性阶段中国被毛孢与活体高寒植物共生培育形成菌物-植物共生体,将菌丝检测结果为中国被毛孢的菌物-植物共生体作为对寄主钩蝠蛾幼虫具有高侵染活性的冬虫夏草菌种材料。

本发明的具体步骤包括:

1.在海拔2500~5200米的青藏高原冬虫夏草适生地区域的高寒草甸,利用其原有高寒植被植株,以10~20m×10~20m大小为建设单位,建立冬虫夏草寄主钩蝠蛾幼虫食料植物的高寒植物苗培育园;采用通常农业园艺规划方法进行分区建垄,垄面大小为50~90cm×450~1920cm,在垄面中间上方高30~100cm处铺设水肥管理管路,垄间设立宽20~30cm深5~10cm的区域便于排水和管理人员行走,培育园四周留下约35~50cm的空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16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