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绝热板的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42018.4 | 申请日: | 2014-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0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赛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9/065 | 分类号: | F16L59/065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3610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绝热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绝热板的制作方法,生产的真空绝热板主要用于建 筑、家用电器、管道和其他设备的隔热保温。
背景技术
真空绝热板(Vacuuminsulationpanel,简称VIP)是一种采用真空绝热原 理制成的新型绝热节能材料,是由表面具有高阻隔性的封装材料和隔热性能极 强的芯材、吸气剂或干燥剂构成,在真空状态下用封装材料将芯材、吸气剂或 干燥剂封装而成的,是通过利用真空绝热的原理,来达到保温、节能的目的。
真空绝热的物理条件是真空度必须满足绝热特性要求,即内部压力足够 低,以达到气体分子运动为分子流状态。也就是说VIP封装以后,如何保证满 足绝热特性,内部的真空度是决定于其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关键。
VIP芯材是由多层微孔的绝热材料构成的,抽除其内部的气体需要较长的 时间,是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暴露在自然环境下的多孔材料 会吸附空气中的气体和水分,加上芯材生产过程中残留在芯材中的水分,使之 水含量较高。水气分子的传热大于N2、O2、CO2等永久气体传热系数,因此, 过多的水会造成绝热性能下降、抽气困难,甚至改变芯材的特性,直至功能失 效,是VIP产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VIP外包覆阻隔膜,例如:阻隔膜, 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其表面吸附的永久气体和可凝性气体,典型的如水,VIP 内各种气体分压都会破坏真空绝热的效果,这也是直接影响VIP质量和寿命的 主要因素。
现有的真空绝热板生产大都采用袋抽的真空排气方法,其具体方式如下:
步骤一:用制袋机制作规格大小的阻隔袋,封三边,留一边不封口;
步骤二:在大气的状态下,将芯材分切,经过充分的烘烤脱水,芯材的含 水量必须小于1%;
步骤三:在烘烤出的芯材中放置吸气剂,并装于步骤一中的阻隔袋中,然 后再放入真空室中,经过长时间的抽气,达到真空度的要求后将阻隔袋热封口;
步骤四:通过放气将VIP从真空室中拿出。
此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烘烤脱水需要120min~180min,但并不能将芯材中的水分充分烘干,仍 然含有足以影响VIP品质的残余水分;
2.在步骤三中,烘烤后的芯材经过装袋和放置吸气剂后,在装入真空室之 前芯材表面温度会下降,具有二次吸附水的风险;
3.在步骤三中,随着压力的变化,袋口抽气流导逐渐变小,抽气时间长达 40min以上,使得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4.步骤一中的阻隔袋通常采用高分子聚酯材料的阻隔膜制成,阻隔袋内表 面吸附的气体和水气,在真空中很难抽除,在袋口封装后会脱附出来,破坏 VIP内部的真空度,使VIP导热系数增大,并缩短了其使用寿命。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VIP大批量生产中,真空排气方法是保障产品质量 的关键,也是提高整个生产线产能的关键,更是实现智能化全自动流水生产线 的核心技术。因而,本发明人对此进一步研究,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真空绝热板 的制作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绝热板的制作方法,不但能提高真空绝热 板的产品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整个生产线产能,实现智能化全自动流水生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真空绝热板的制作方法:
步骤一:在大气的状态下,将芯材烘烤脱水;
步骤二:将所述芯材和阻隔膜放入真空室抽气和进一步脱去残余水分,达 到制作真空绝热板的真空度的要求;
步骤三:在真空条件下,使所述阻隔膜包覆于所述芯材表面,并将阻隔膜 热封口;
步骤四:通过放气将真空绝热板从真空室中拿出。
进一步:在步骤一中,所述烘烤脱水的时间为120min,所述烘烤脱水的温 度为240℃。
进一步:在步骤二中,所述阻隔膜在真空室中留滞时间大于或者等于2min, 所述芯材在真空室中留滞时间小于或者等于10min。
进一步:在所述真空室中设置预备区和热封区,所述芯材在所述预备区中 抽气,所述阻隔膜在所述预备区中抽气并加热去气,达到制作真空绝热板的真 空度的要求后,在热封区将所述阻隔膜封口。
进一步:所述阻隔膜为使用高阻隔性材料制作的阻隔袋,封三边,留一边 不封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赛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赛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20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