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壤磷素微生物活化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48653.3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02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曹德菊;张慧敏;施小东;李道林;谢盼盼;沈林;邓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05F11/08;C12R1/78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王凝;张波 |
地址: | 230036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活化剂 磷素 土壤磷素 菌株 解磷能力 磷矿资源 活化剂 土壤 复配 活化 解磷 菌剂 制备 发酵 应用 繁殖 节约 表现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壤磷素微生物活化剂及其应用,该微生物活化剂是通过将一种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与菌株繁殖的载体进行科学复配,经发酵而制成的。该磷素微生物活化剂表现出良好的解磷效果,此活化剂的制备对于提高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的磷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该磷素活化菌剂的研制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壤中的磷素利用效率,提高产量,减少环境污染,从另一方面也节约了大量的磷矿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活化土壤中磷素的微生物制剂。
背景技术
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如何能使土壤中的磷成为有效磷是当前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研究领域。磷元素参与植物生长繁殖的诸多过程。磷不仅是植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组分,而且还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淀粉和糖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磷肥则可以提高植物幼苗期根系细胞生长速度,缩短植物的生长期。据研究,世界上绝大部分农业土壤缺磷(总磷不缺,活性磷缺),从1950年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向土壤中施入化学磷肥,但磷肥利用率很低,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一般只有10%~20%,我国农田中约2/3严重缺磷,土壤中95%以上的磷为无效形式,植物很难直接吸收利用,为了获取高产每一年都向土壤重复施加大批量的可溶性磷肥,然而因为土壤的板结等原因,作物对施入的磷肥当季节利用效率只有5%~10%,大部分与土壤中的Ca2+,Fe2+,Fe3+,Al3+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自1950年以来,为了提高土壤磷素的利用率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解磷菌是一类具有将难溶性磷盐转化为可溶性磷盐的微生物,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发现,解磷菌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壤中的磷利用效率,提高产量,从另一方面也能节约大量的磷矿资源。
目前,对于细菌解磷特性的生理学和遗传学知识还了解得极少,尤其是在指示和调节方面。对根际细菌性磷循环机制的了解还停留在早期的水平。但这方面的研究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巨大的,尤其是长期传统磷肥的施用使得土壤中储存的磷数量大增。而磷素在土壤中的过度积累不仅降低了磷肥的生产效益,而且引起环境问题,如水体富养化及养分不平衡。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许多单位相继开发出了有多种芽孢杆菌组成的复合 解磷菌制剂,但由于解磷细菌的遗传稳定性差,这些菌剂在生产上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寻求一种稳定高效的解磷微生物制剂来开采利用土壤中储存的磷素则是缓解磷肥需求矛盾,减少磷对环境的污染的途径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制法简单且高效的活化磷素的微生物制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上述的一种土壤磷素微生物活化剂,是将一种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与菌株繁殖的载体进行科学复配,经发酵制成的。
上述该活化剂的活菌总数大于2×108CFU/g。
其中,上述的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是黑色真菌菌株毛霉,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9637。
其中,上述菌株繁殖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麦麸、豆粕、硅藻土、玉米粉、土壤、米糠、活性炭、锯末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所述菌株繁殖的载体是将米糠、活性炭、锯末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
可优化为,所述繁殖载体是将米糠、活性炭、锯末按照质量比为2~3∶1~2∶1混合而制成。
更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繁殖载体是将米糠、活性炭、锯末按照质量比为3∶1∶1混合而制成。
其中,制备上述磷素微生物活化剂时按解磷菌与菌株繁殖的载体质量比为0.26~1.82∶1进行配比混合发酵。
其中,制备上述磷素微生物活化剂时优化为,按解磷菌与菌株繁殖的载体质量比为1.25∶1进行配比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86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