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缸盖试验气门部位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50352.4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06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狄建兵;张自明;许春光;王根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F16J15/18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韩敏 |
地址: | 3004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缸盖 试验 气门 部位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缸盖密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缸盖试验气门部位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气缸盖作为发动机燃烧室的组成部件,工作中承受着高温、高压的周期性作用,其结构强度及疲劳可靠性至关重要。特别是气缸盖火力面在实际工作中承受燃气高温、高压的不断冲击,以及非正常工作时(如超载、超速)和整机强化后的超大负荷作用下,气门鼻梁区、气道壁、顶板等会出现开裂失效故障。气缸盖部件机械疲劳试验是用于验证与评估其结构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现有技术中,疲劳试验采用液压模拟缸内压力并周期作用的方法对试验气缸盖施加机械载荷。其中,对于气门部位的液压密封采用非标气门附加O型橡胶密封圈的方式,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密封可靠。但是,非标气门密封破坏了原机气缸盖座圈基本结构形式,改变了气门对缸盖的作用力方向,气门与气缸盖刚性接触,气门落座力相对失真,降低了结构可靠性评估的准确性与可行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试验准确性高、结构简单的气缸盖试验气门部位密封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气缸盖试验气门部位密封结构,主要由气门组件、锥形密封体、橡胶密封圈和气缸盖组成;
所述气门组件与气缸盖气门部位直接采用整机装配结构;
所述锥形密封体设置在气缸盖和气门组件的气门下部之间,锥形密封体大端的内径圆锥面与气门的座圈尺寸相同,用以保证与气门座圈间的接触;
所述锥形密封体大端外侧面设有气缸盖座圈密封槽,其内设置橡胶密封圈,实现气缸盖座圈处的高压密封;锥形密封体小端内孔上部设有气门杆密封槽,其内设置橡胶密封圈,保证其与气门杆部间的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气缸盖座圈密封槽和气门杆密封槽的里侧槽岸为过渡配合,外侧槽岸为间隙配合,有利于力的传递与橡胶密封圈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锥形密封体的内腔上部气门杆密封槽下部位置设置有拆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气缸盖座圈密封槽内的橡胶密封圈的截面直径为φ2.65。
进一步的,所述气门杆密封槽内的橡胶密封圈的截面直径为φ3.55。
进一步的,所述气门组件包括依次装配在一起的气门、气门弹簧、弹簧盘、气门锁夹。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气门组件采用整机装配结构,组合刚度一致,试验载荷作用下协调性好,载荷分配合理,工作可靠性高;
锥形密封体与气门接触方式与整机一致,气门落座力的方向得到真实模拟,试验载荷模拟置信度高;
锥形密封体采用内外结合的径向密封方式,并以气门座孔作为定位孔,在保证缸内高压油密封的基础上,既保证了气门座圈部位受力稳定又满足了气门受力时上下轻微滑动需要,体现出对气缸盖的冲击作用,使受力更真实;
且结构紧凑,密封隐蔽、结构简单、拆装方案、非标数量少、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排气门组件 2-进气门组件 3-进气门锥形密封体 4-排气门锥形密封体 5-气缸盖 6-气门杆密封槽 7-气缸盖座圈密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气缸盖试验气门部位密封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气门组件、锥形密封体、橡胶密封圈和气缸盖5组成;
所述气门组件与气缸盖气门部位直接采用整机装配结构,本实施例气门组件包括依次装配在一起的气门、气门弹簧、弹簧盘、气门锁夹等;气门组件分为排气门组件1和进气门组件2,分别安装在气缸盖5的排气门部位和进气门部位;
所述锥形密封体设置在气缸盖5和气门组件的气门下部之间,锥形密封体大端的外径和内径圆锥面与气门的座圈尺寸相同,用以保证与气门间的接触;锥形密封体分为进气门锥形密封体3和排气门锥形密封体4,分别与进气门和排气门配合,其区别在于由于气门座密封部位的直径不同,从而适应进、排气门的结构大小的差异;
所述锥形密封体大端外侧面设有气缸盖座圈密封槽7,其内设置橡胶密封圈,采用径向密封的方法实现气缸盖5的座圈处的高压密封;锥形密封体小端内孔上部设有气门杆密封槽6,其内设置橡胶密封圈,同样采用径向密封的方法保证其与气门杆部间的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未经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503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将衬套压入套筒的定位装置
- 下一篇:纤维网片放置中转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