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53386.9 | 申请日: | 2014-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174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钟德镇;唐先柱;邱峰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2F1/1333;G02F1/1343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64 | 代理人: | 苗燕 |
地址: | 21530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且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技术主要有外挂式、单玻璃触控式(One Glass Solution,OGS)、内嵌式(In cell)和外嵌式(On cell)等技术。外挂式的触控显示装置由于触摸屏与显示面板是相互独立设置,产品厚度较大,不能满足一些掌上设备和便携式设备的超薄要求,已经被逐渐淘汰。OGS的触控显示装置是将触控感测层与保护玻璃整合在一起再通过光学胶贴合在显示面板上,具有触控灵敏度高等优点,是目前的主流触控技术之一,主要的缺点是强度不好易碎。In Cell的触控显示装置是将触控感测层集成到显示面板的彩色滤光基板内侧,但In Cell的触控显示装置因结构、制程均比较复杂而导致其生产良率较低。On Cell的触控显示装置是将触控感测层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彩色滤光基板外侧,也是目前的主流触控技术之一。
图1是现有的第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触控显示装置10包括阵列基板11,彩色滤光基板12及夹置于阵列基板11和彩色滤光基板12之间的液晶层14。触控感测层13设置在彩色滤光基板12远离阵列基板11一侧的表面,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13a和设于第一触控电极层13a上的第二触控电极层13b。第一触控电极层13a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3b一般是用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s,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制作,因此,触控感测层13不仅制作成本高,阻抗大,而且会导致触控显示装置的穿透率降低,观看者甚至会看到触控感测层13的明显的图形。随着触控显示装置的分辨率的逐渐增大,对触控显示装置的穿透率的要求也越加苛刻,由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制作的上述结构的触控感测层13已无法满足需求。
金属网格(Metal Mesh)结构的触控显示装置是指触控显示装置具有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的呈网格状结构的触控感测层,由金属网格制成的触控感测层由于阻抗小、穿透率高、触控灵敏度高和响应速度快而受到重视,是目前用于取代由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制作触控感测层的触控显示装置主要产品之一。
由金属网格制成的触控感测层中触控电极的图案一般都对应彩色滤光基板的黑矩阵图案制作,并调整触控电极的线宽度使其完全隐藏在黑矩阵图案的区域范围内。具体地,图2A是现有的第二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B是图2A中II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2A和图2B主要绘示了触控显示装置20的彩色滤光基板的相对两侧表面的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触控显示装置20同样包括阵列基板、液晶层等结构,为了图示简洁在此并未绘出。如图2A和图2B所示,设置在彩色滤光基板靠近阵列基板一侧表面的黑矩阵层31包括多条第一遮光条32和与多条第一遮光条32相互交叉的多条第二遮光条33。设置在彩色滤光基板远离阵列基板一侧表面的触控感测层21包括位于多条第一遮光条32正上方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条22和位于多条第二遮光条33正上方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条23,多条第一触控电极条22和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条23相互交叉形成金属网格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未经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533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