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制竹炭余热利用装置及余热利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58188.1 | 申请日: | 2014-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9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范榜秀;叶大伟;谢拥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卓越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18 | 分类号: | F22B1/18;F22D1/00;F24H9/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林捷 |
地址: | 3536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制 余热 利用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机制竹炭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锅炉本体,与锅炉本体并联连接的多组炉体余热省煤器和多组炉体余热加热器,其中常温水分别连接输水高压泵后与炉体余热省煤器连接,所述炉体余热省煤器由若干个闷烧炉串联后多组并排组成,在闷烧炉内壁盘绕有不锈钢导水管以吸收竹炭燃烧余热,导水管内装满水将竹炭燃烧余热导出输送到锅炉本体,每一组炉体余热省煤器中各闷烧炉不锈钢导水管进出水口依次上下串联连接;所述炉体余热加热器为单个闷烧炉,其进出水口分别与锅炉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制竹炭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炉体余热省煤器由6个的闷烧炉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制竹炭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余热加热器具有三组,其分别与锅炉本体的三组进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制竹炭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体上连接有三个阀门一架表,即一个主汽阀、一个放汽阀、一个安全阀,一架压力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制竹炭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本体内出气口连接有汽水分离器,用于汽水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制竹炭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余热加热器下降管和蒸汽引出管为φ108不锈钢管,与炉体余热省煤器输水泵、闷烧炉和锅炉体连接的管路为φ57不锈钢管。
7.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机制竹炭余热利用装置进行余热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制竹炭余热利用装置包括一锅炉本体,与锅炉本体并联连接的多组炉体余热省煤器和多组炉体余热加热器,其中常温水分别连接输水泵后与炉体余热省煤器连接,所述炉体余热省煤器由若干个闷烧炉串联后并排组成,在闷烧炉内壁盘绕有不锈钢导水管,每一组炉体余热省煤器中各闷烧炉不锈钢导水管进出水口依次串联连接;所述炉体余热加热器为单个闷烧炉,其进出水口分别与锅炉体连接;
水路过程:水从输水泵经过耐压不锈钢导水管机构依次进入一组炉体余热省煤器中的各闷烧炉,然后通入锅炉体中,接着锅炉体中的水通过几个下降管通入各炉体余热加热器中进行再次加热,再接着从炉体余热加热器出来的高温水蒸汽通过蒸汽引出管接回锅炉本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余热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入输水泵之前的水温为常温,经过各闷烧炉后的水温为100-120摄氏度,在经过炉体余热加热器再次加热后水温度为170-200摄氏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余热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炉体余热省煤器中的热水经过止回阀进入锅炉本体只进不出,不会因为锅炉本体压力高出现回流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卓越工贸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卓越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5818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体燃料燃烧机专用气化燃烧系统
- 下一篇:废热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