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工作面电磁法发射线圈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72110.5 | 申请日: | 2014-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60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明;吴健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3/10 | 分类号: | G01V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继明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作面 电磁 发射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电磁法勘探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工作面电磁法发射线圈。
背景技术
目前,煤矿在回采之前一般都会对工作面底板的隐伏导水构造进行探测,例如利用直流电阻率法探测底板的富含水情况,利用瞬变电磁法探测工作面内部的含水陷落柱,利用震波CT、无线电波透视法探测工作面内部的断层导水构造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在工作面回采前了解到工作面内部及底板的导含水情况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但这些方法仅是对工作面底板做静态的观测,只能给出某一点某一时刻的探测结果,并不能保证回采过程及回采后煤层底板的安全,而环工作面电磁法将发射线圈环绕工作面布置并将发射线圈埋入地下,可以对工作面及底板进行长期监测以保证采煤工作面回采的安全。目前还没有一种适合于用来做环工作面电磁法的发射线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环工作面电磁法发射线圈,通过将多根电缆进行组合连接与任意尺寸工作面相匹配,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环工作面电磁法发射线圈,与环工作面电磁法仪器连接,所述发射线圈包括多个电缆和一个电缆转接器,多个电缆依次连接后两端与电缆转接器相连接,形成与采煤工作面尺寸相匹配的环形结构;
所述电缆一端设有电缆接口,另一端设有电缆接头,多个电缆依次连接时,一个电缆的电缆接口与相邻电缆的电缆接头匹配连接,所述电缆转接器上设有与电缆接口连接的电缆转接器插头、与电缆接头连接的电缆转接器插口以及与环工作面电磁法仪器连接的仪器连接口。
所述电缆包括橡胶绝缘外套和两根平行设置在橡胶绝缘外套内的铜芯线。
所述电缆接口内设有铜质的插头,所述电缆接头内设有铜质的、与插头相匹配的插孔,所述铜芯线分别连接插头和插孔。
所述电缆接口上设有一防倒插的第一梯形凸起,所述电缆接头上设有一与第一梯形凸起相匹配的第一梯形凹槽。
所述多个电缆依次连接时,相邻电缆的电缆接口和电缆接头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电缆转接器插口内设有铜针A和铜针B,电缆转接器插头内设有插孔C和插孔D,仪器连接口内设有铜针E和铜针F,所述铜针A与插孔D通过导线连接,所述铜针B与铜针E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插孔C与铜针F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电缆转接器插口和电缆转接器插头上分别设有与电缆接头、电缆接口匹配连接的螺纹。
所述电缆转接器插口上设有与第一梯形凹槽相匹配的第二梯形凸起,所述电缆转接器插头上设有第一梯形凸起相匹配的第二梯形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多根据独立的电缆,可以根据采煤工作面的尺寸对电缆进行组合连接,使发射线圈的尺寸与工作面尺寸相匹配,使发射的电磁场信号与采煤工作面达到最佳耦合,从而提高了仪器采集信号的准确性;
2、多根电缆组合连接方便了发射线圈的布置,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3、本发明每根电缆两端分别设置电缆接口和电缆接头,并设置防倒插的梯形凸起和梯形凹槽,连接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电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缆结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电缆转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电缆转接器结构剖面图。
图中,1、电缆,2、电缆接口,3、电缆接头,4、电缆转接器,5、第一梯形凸起,6、第一梯形凹槽,7、插头,8、插孔,9、螺纹,10、铜芯线,11、橡胶绝缘外套,12、电缆转接器插口,13、电缆转接器插头,14、第二梯形凸起,15、第二梯形凹槽,16、仪器连接口插孔,17、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环工作面电磁法发射线圈,与环工作面电磁法仪器连接,发射线圈包括多个电缆1和一个电缆转接器4,多个电缆1依次连接达到所需长度后两端与电缆转接器4相连接,形成与采煤工作面尺寸相匹配的环形结构,使发射线圈发射的电磁场信号与采煤工作面达到最佳耦合,从而提高了仪器采集信号的准确性。本实施例中,每根电缆长度为20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721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