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电动势—狄拉克δ电压充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72323.8 | 申请日: | 2014-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67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朱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志鹏 |
主分类号: | H02J7/32 | 分类号: | H02J7/32;H02K5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54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势 狄拉克 电压 充电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气工程领域,旨在提供一种蓄电池的新型充电方法。
二、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只要存在电能与磁能转化的具有感性负载的电气设备中,在通、断电的瞬间,均会有反电动势,在断电的瞬间反电动势与断开电流的大小成正比,电流很大时,电流的改变量很大,时间很短,磁通量的变化率很大,反电动势也会很高。
反电动势一般出现在电感线圈中,如继电器线圈、电磁阀、接触器线圈、电机等。反电动势在电机领域表现尤为明显。电机开关瞬间的巨大反电动势给电路造成巨大的危害。早期,还曾有电气工程师死在开关电机瞬间产生的高压之下,但是问题在于,电机的驱动电压并不足以使人丧命。直到现在,电机电路通断瞬间产生的高电压仍是一个巨大的麻烦。它会产生电弧,对接触点造成损害;高压也会烧毁电路器件。
对于这个问题,电气工程领域通常的做法是并联一个反向续流二极管,防止电感产生的反向电动势损坏线圈,避免烧毁其他器件;接触开关使用油浸开关,避免电弧熔掉接触点。
但在对这种高压的研究中,申请人注意到,既然这种高压可以造成巨大损害,这就说明这种电压具有巨大能量,可能成为潜在的充电能源。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电压关于时间的函数类似于数学上的狄拉克δ函数,故而本发明中将其称为狄拉克δ电压,也即:
数学上,对该函数积分,这一数学处理,类似于静电场的处理。从物理本质上,在该电压产生的瞬间,其实就是一个极强的静电场。如果有高速开关的存在,使该电压以极高的频率产生,则可近似看成连续的高电压源。
根据电气相关理论,该反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如下
可以看到,如果该电感负载的电感系数L足够大,开关速度足够快,则产生的狄拉克δ电压峰值将很大,该电压出现的频率会很高,达到前述狄拉克δ电压的效果。如此,产生的狄拉克δ电压能量远远超过电源提供的能量。而本发明,即是对这一瞬间的强静电场加以利用,将能量充入蓄电池中,从而稳定供给电器使用。
现有的蓄电池充电装置使用恒压充电或者恒流充电。对于恒流充电,在电池接近充电完毕时,由于电流并未降低,导致电流携带的能量不能被化学反应所吸收,引起电池发热甚至电池内部产生气体,对电池性能造成损害。恒压充电方法也有着类似的问题。此外,目前所有的充电方法都面临一个困难,即电池性能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到最后,电池就完全无法充电,对于硫酸电池,称为“硫化”。按照目前的充电方法,硫化的电池即是报废的电池。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利用具有感性负载的电路通断瞬间产生的狄拉克δ反电动势给蓄电池充电,变废为宝。
产生狄拉克δ电压的条件如下:
1、电路中存在感性负载
2、电路快速通断
这些条件在电机领域不难满足,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实现方案从电机电路中捕获狄拉克δ电压。附图图1是具体的电路、机械装置图。
在该设计图中,如果去掉电池B和与之相连的二极管,就是一个直流电机的设计图。输出绕组、激发绕组绕制在铁芯上,铁芯是一大扎很细的细铁棒塞在一起,防止涡电流的出现。飞轮上面固定若干等距的铁氧体磁铁(注意,必须是铁氧体磁铁),极性均相同,即都是N极或者都是S级向外。下面的NPN三极管是用来改变直流电机电路的通断的,这样,飞轮才能转起来。
加上电池B和与之相连的二极管,便可由电池B捕获狄拉克δ电压。对于电池B来说,图中的其他电气、机械设备只是为其提供狄拉克δ电压产生的两个条件,产生狄拉克δ电压的频率即是飞轮旋转的频率。每一次狄拉克δ电压出现在永磁体掠过线圈的一瞬间。具体物理过程如下:永磁体接近线圈,输出绕组线圈电路被快速接通,线圈中产生反向磁场,产生高压,电压达到90~300伏,反向磁场将永磁体排斥推离,反向磁场崩溃,电压回落,高强静电场的能量被充入蓄电池B中,如此重复。实验发现,飞轮转速越高,对电池B充电越迅速。这一点体现在飞轮转速越高,狄拉克δ电压的峰值越大,静电场能量越大,同时狄拉克δ电压的频率也越高,单位时间充入蓄电池的能量越多,充电时间自然缩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志鹏,未经朱志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723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