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0/1000μs雷电冲击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72916.4 | 申请日: | 2014-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4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祥超;陈则煌;李鹏飞;周中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1/28 | 分类号: | G01R1/2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葛潇敏 |
地址: | 21510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10 1000 雷电 冲击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号类电涌保护器测试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10/1000μs雷电冲击发生器。
背景技术
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放电现象。雷电发生后,通过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的作用,通信线路中将形成雷电过电压。对于通信线路的雷电过电压,目前在通信线路中常采用安装信号电涌保护器的方法来进行抑制。信号电涌保护器的常规冲击试验常采用8/20μs或1.2/50μs波形。
但是对于防护等级更高的信号电涌保护器而言,根据IEC61643-21:2000低压电涌保护器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的规范要求:信号电涌保护器的冲击限制电压试验用的电压波形和电流波形采用10/1000μs,1kV或4kV的开路电压;10/1000μs,25A或100A的短路电流。也就是说常规的8/20μs或1.2/50μs波形已经无法满足严酷等级的实验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10/1000μs雷电冲击发生器,它能提供10/1000μs波形来对信号电涌保护器进行严酷等级的实验。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10/1000μs雷电冲击发生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可调直流高压源、限流电路和电压/电流波形产生电路,所述电压/电流波形产生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储能电容组、放电开关和放电回路网络,以及连接放电开关的触发电路,所述储能电容组的输入端连接限流电路的输出端,放电回路网络的输出端连接被测试品;所述可调直流高压源经限流电路向储能电容组充电,充电完成后触发电路控制放电开关导通,从而使放电回路网络产生10/1000μs电压或电流波形。
其中,上述限流电路包括第一~第四电阻,可调直流高压源的输出端分别经第一~第四电阻与储能电容组的输入端连接。
其中,上述电压/电流波形产生电路包括第一~第四储能电容、第一~第四可控硅、第五~第七电阻以及电感,所述第一~第四储能电容构成储能电容组,第一~第四可控硅构成放电开关,第五~第七电阻以及电感构成放电回路网络;所述第一~第四储能电容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一一对应连接第一~第四可控硅的阳极,第一~第四可控硅的阳极一一对应连接第一~第四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的一端并接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经依次串联的电感和第七电阻后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五电阻与电感的公共端连接第一~第四可控硅的阴极。
其中,上述触发电路包括变压器、整流桥、滤波电容、三端稳压器、开关和第八电阻,所述变压器的原边接入220V交流电,它的副边连接整流桥的输入端,整流桥包括正、负输出端,所述滤波电容的正极分别连接整流桥的正输出端和三端稳压器的输入端,滤波电容的负极分别连接整流桥的负输出端和三端稳压器的接地端,三端稳压器的接地端连接第一~第四可控硅的阴极,三端稳压器的输出端经第八电阻与第一~第四可控硅的门极连接。
其中,上述三端稳压器的型号为780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电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性能稳定,且具有输出电压高、电流大的特点,满足信号电涌保护器严酷等级试验。电路中的放电开关采用单向可控硅电路,具有无放电火花、测量精度高、干扰小的特点。储能电容组的结构及单向可控硅的放电开关,易于实现大电流放电,且放电回路性能稳定、工作可靠,不易造成放电开关的损坏。本发明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信号电涌保护器的测试,同样也适应于其它电子设备的雷击模拟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中可调直流高压源的原理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限流电路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中电压/电流波形产生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本发明中触发电路的电路图。
标号说明:R1~R8:第一~第八电阻,C1~C4:第一~第四储能电容,G1~G2:第一~第四可控硅,L:电感,w:电阻器,S: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729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