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斑马线折叠升降式闯红灯拦截横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74721.3 | 申请日: | 2014-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8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义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义兵 |
主分类号: | E01F13/04 | 分类号: | E01F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41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斑马线 折叠 升降 闯红灯 拦截 横杆 装置 | ||
1.一种斑马线折叠升降式闯红灯拦截横杆装置,它是由:控制装置系统(1)、折叠式拦截杆(2)、液压行程传动杆(3)、折叠行程支架(4)、折叠式传动支架(5)、上横杆(6)、支撑衬(7)、支撑衬下固定架(8)、上支撑轴(9)、下支撑轴(10)、轴支架(11)、预埋件(12)、橡胶踏板(13)、红外防撞器(14)、控制箱(15)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斑马线折叠升降式闯红灯拦截横杆装置,其特征在于:首先制作控制装置系统(1)用于对拦截横杆(2)的升降,控制装置系统(1)主要由控制箱(15)液压行程传动杆(3)及折叠行程支架(4)红外防撞器(14)组成,将液压行程传动杆(3)一端与主机控制箱(15)固定,另一端的行程传专杆端与折叠行程支架(4)用连接轴连接固定,折叠行程支架(4)有两根支架杆连接成可以折叠的支架,支架的两端分别是一端用固定轴固定在控制箱(15)的下端合适位置,另一端用与折叠式拦截杆(2)上折叠传动支架(5)用连接轴连接固定,主要功能就是在液压行程传动杆(3)的推拉力作用下折叠行程支架(4)作推拉折叠带动行人拦截横杆(2)作折叠式升降,起到对行人绿灯时放行通过,红灯时拦截行人禁止闯红灯的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斑马线折叠升降式闯红灯拦截横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折叠升降式拦截横杆(2),主要由上横杆(6)支撑衬(7)下固定支撑定架(8),折叠传动支架(4)预埋件(12)橡胶踏板(13)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斑马线折叠升降式闯红灯拦截横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制作一根上横杆(6),上横杆(6)的长度与斑马线人行通道一致,上横杆(6)采用一定强度的金属材料制作,横杆(6)的横截断面为“∪”状结构设计,在“∪”状结构的两条壁上,设计有多个等距连接孔,用与支撑衬(7)端设计的连接孔用连接固定轴固定,并在“∪”状横杆上顶面设计一个与横杆长度一致,横杆断面为“⌒”状的橡胶踏板,踏板的面大于上横杆的宽度,制作多根高度、规格一致的支撑衬(7),并在支撑衬(7)的两端设计为“∪”状的支架,在“∪”状的两个壁上,设计有轴孔分别用与将支撑衬(7)的上端与上横杆(6)上设计的连接孔用连接轴相互连接,下端与支撑衬(7)下固定架(8)上设计的连接轴架(11)孔用固定轴连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斑马线折叠升降式闯红灯拦截横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制作一根与支撑衬(7)规格高度一致的折叠传动支架(5),传动支架(5)的两端分别设计为“∪”状支架,在“∪”状的支架两个面上设计有轴孔,分别用于将上端与上横杆(6)靠近控制状置(1)一侧端设计的连接孔用连接轴连接固定,下端与支撑衬(7)下固定架(8)靠近控制状置(1)一端,设计的“∪”状横截面连接支架竖状上设计的连接孔用连接轴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斑马线折叠升降式闯红灯拦截横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制作支撑衬下固定架,固定架的横截面为“ш”状,并在“ш”状中间一竖设计与上横杆一致对应的支撑杆轴架连接孔,并用连接轴相连接固定,“ш”状两侧的立状壁面用与对上横杆在被行人非机车踩踏碾压过程中起到支撑和保护其不被损坏,在“ш”状底横面上设计有多个用与地面安装预埋件连接件(12)用于地面的固定,在安装“ш”状支撑衬下固定架(8)需在地面开挖与其长度与宽度、高度一致的槽勾,在槽勾中预制预埋件(12),用于对支撑衬固定架(8)的固定,“ш”状两侧壁面的高度与地面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斑马线折叠升降式闯红灯拦截横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斑马线折叠升降式行人拦截横杆装置的控制箱(15)一般按装在面对斑马线的右侧路口并在左侧保留一定敞开距离用与方便红灯时还没有来得及通过斑马线行人通过,以免将行人滞留在斑马线中,设计一个行人防撞器(14),在横杆(2)抬升过程中遇到行人踏过跨越时会自动停止抬升动作,从而保护行人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义兵,未经张义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7472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