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2脉波自耦移相整流变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77727.6 | 申请日: | 2014-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61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郭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F27/30 | 分类号: | H01F27/30;H01F27/28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12 耦移相 整流 变压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基于电磁滤波原理的电力变压器,尤其涉及的是一种12脉波输出的自耦移向整流变压器。
背景技术
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三相整流器中的广泛应用,使非线性负荷大量增加,给电网的电能质量、安全和可靠运行带来很多问题。目前的多脉波电源技术是抑制整流负载中谐波电流流入电网的有效手段。多脉波电源多以12脉波,隔离型变压器为主,该类变压器采用独立的一次侧绕组和二次侧绕组,二次侧绕组通过延边或者曲折连接方式得到六组输出,从而实现12脉波整流。由于隔离型变压器绕组只存在磁的耦合,而电路方面相互独立,因此该类型变压器的重量和体积较大,给结构本就紧凑的整流柜带来设计上的瓶颈。自耦变压器属于非隔离型变压器,其绕组不仅有磁路上的耦合而且还有电路上的连接,这样使得通过磁场耦合传递的电磁容量之占总容量的一部分。而变压器的有效材料,如硅钢片和铜铝导线的用量减少,变压器相应的重量及外形尺寸也都大大减小。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12脉波自耦移向整流变压器,该变压器可以抑制谐波,降低变压器体积和重量,保证电能质量。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以上功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12脉波自耦移相整流变压器,包括变压器框架和绕组,所述变压器框架包括三个铁心柱,绕组包括A相绕组、B相绕组和C相绕组;所述A相绕组包括第一部分绕组A1、第二部分绕组A2、第三部分绕组A3、第四部分绕组A4和第五部分绕组A5;B相绕组包括第一部分绕组B1、第二部分绕组B2、第三部分绕组B3、第四部分绕组B4和第五部分绕组B5;C相绕组包括第一部分绕组C1、第二部分绕组C2、第三部分绕组C3、第四部分绕组C4和第五部分绕组C5;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绕组分别以同一方向绕制在三个铁芯柱上,其中,
A相绕组第一部分绕组A1、第二部分绕组A2绕制在第一铁心柱上,第三部分绕组A3绕制在第二铁心柱上,第四部分绕组A4、第五部分绕组A5绕组绕制在第三铁心柱上;
B相绕组第一部分B1、第二部分绕组B2绕制在第二铁心柱上,第三部分绕组B3绕制在第三铁心柱上,第四部分绕组B4、第五部分绕组B5绕组绕制在第一铁心柱上;
C相绕组第一部分C1、第二部分绕组绕C2制在第三铁心柱上,第三部分绕组C3绕制在第一铁心柱上,第四部分绕组C4、第五部分绕组C5绕制在第二铁心柱上。
进一步的,当所述变压器一次侧输入相电压与二次侧输出相电压之变比大于同时小于cos(15°)时,A相绕组第一部分绕组A1的首端A1s、第四部分绕组A4末端A4e、第五部分绕组A5首端A5s相连,A相绕组第一部分绕组A1的末端A1e与第二部分绕组A2首端A2s相连,A相绕组第二部分绕组A2的末端A2e与第三部分绕组A3的末端A3e相连;
A相绕组第一部分绕组A1末端A1e作为A相绕组输入端,第四部分绕组A4首端A4s作为A相绕组第一输出端a1,第五部分绕组A5末端A5e作为A相绕组第二输出端a2;
B相绕组以及C相绕组的连接方式与A相绕组的连接方式相同,且A相绕组的第三部分绕组A3的首端A3s、B相绕组的第三部分绕组B3的首端B3s、C相绕组的第三部分绕组C3的首端A3s连接在一起构成中性线n。
进一步的,当所述变压器一次侧输入相电压与二次侧输出相电压之变比大于或等于cos(15°)时,
A相绕组第一部分绕组A1的末端A1e、第二部分绕组A2的首端A2s、第四部分绕组A4末端A4e、第五部分绕组A5首端A5s相连,A相绕组第二部分绕组A2的末端A2e与第三部分绕组A3的末端A3e相连;
A相绕组第五部分绕组A5末端A5e作为A相绕组第二输出端a2,第一部分绕组A1首端A1s作为A相绕组输入端,第四部分绕组A4首端A4s作为A相绕组第一输出端a1;
B相绕组以及C相绕组的连接方式与A相绕组的连接方式相同,且A相绕组的第三部分绕组A3的首端A3s、B相绕组的第三部分绕组B3的首端B3s、C相绕组的第三部分绕组C3的首端A3s连接在一起构成中性线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777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暖热泵动态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换流变压器及其压力释放阀更换方法